中新网四川新闻11月28日电 (韩金雨)初冬时节的绵阳市游仙区铁炉村,一幢幢特色夯土房错落有致,房前屋后种满了花草果树,一颗颗枝干遒劲的古树点缀在道路边,一幅宁静秀美的乡村写意画呈现眼前。28日,四川召开全省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工作推进会。当日,参会代表来到绵阳市游仙区铁炉村、德阳市绵竹市年俗村等地现场考察。

在铁炉村中心,一座以川西北穿斗式传统建筑特色为主的书院——铁炉书院坐落于此。书院里不仅有可以喝茶看书的阅读室,还有可供做皮具的体验室以及乡学堂。自2021年4月以来,铁炉书院作为游仙区图书馆设立的铁炉村分馆及该村的文化服务中心,结合游客和村民需求,以公益+市场双向运行的方式开展传统文化教育,得到越来越多城市家庭和孩子们的青睐,逐渐成为城市人群深度体验、阅读静思、休闲度假的“网红打卡地”。

近年来,铁炉村因地制宜探索形成“一核、两融、三治、四原”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模式。建成1200亩“青梅+现代农业产业园”;积极探索“土屋民宿+民俗体验+乡村旅游”融合发展;采用传统夯土工艺修缮村落,保留有126栋夯土建筑……2022年,年俗村村级集体经济总收入56万元,村民人均收入2.85万元,先后获得中国传统村落、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省级乡村振兴示范村等殊荣。
走进位于德阳市绵竹市的年俗村,一股浓浓的“年味”便扑面而来。一座座川西民居风格的小别墅坐落于绿野乡间,栩栩如生的年画故事跃然墙上,还有处处可见的雕花门窗、年俗景观、年俗文化商品,无不在诉说此地浓厚的“年文化”。

近年来,年俗村按照省市统一部署,认真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以年画文化、年俗文化底蕴“融景”“兴业”“聚人”,全力建设体现年文化特色的宜居宜业和美乡村。
为了让乡村更宜居,年俗村编制《年俗村乡村振兴战略规划》,将支部建设、产业发展、乡村治理等整体纳入。在大力实施农村“五网”提升工程,提升公共服务能力的同时,该村统筹推进农村“垃圾、污水、厕所”三大革命,建设5500米污水管网、4800米雨水管网、一体化污水处理设施。
村容村貌的变化也给村集体经济带来新机遇,让更多村民吃上“旅游饭”。据了解,当地探索成立土地股份合作社,让农民变“股民”,开发旅游、观光、住宿服务等24类经营项目,打造一站式年文化景区。其中,由村级集体资产的闲置房舍改建而成的“年俗•年舍”民宿,以及村集体经济入股打造的“耘湾”民宿,已逐步成为新晋“网红打卡点”,为村民增收提供了新支点。

2022年,年俗村村集体经济总收入107万元,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9万元。先后获评省级乡村振兴示范村、乡村旅游重点村和乡村治理有效名村。“居住环境好了,收入也增加了,村民的日子越过越有盼头!”谈到村子近年来的变化,今年66岁的村民黄明才乐呵呵地说道。
铁炉村和年俗村的美丽蝶变仅是绵阳市、德阳市乃至四川省大力实施乡村建设行动显著成果的缩影。
据了解,绵阳市前三季度第一产业增加值308.69亿元、增长4.1%,预计全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8%。创新实施乡村振兴“八大专项行动”、城乡环境综合提质三年行动、乡镇抓经济发展激励试点等工作,助推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获评2022年度全省乡村振兴先进市。
德阳市前三季度农业增加值241.70亿元、增长4.1%,粮食总产实现“十九连丰”,预计全年粮食总产达202万吨。创新开展“全域无垃圾”专项治理,投资85亿实施农村公共基础设施“五网”提升攻坚行动。预计全市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5000元。
近年来,四川大力实施乡村建设行动,全省乡村面貌得到明显改善。截至2022年底,累计建成81个中国美丽休闲乡村,20个县获评全国村庄清洁行动先进县,数量均居全国第一,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达91%,农村生活垃圾、生活污水有效处理率分别达98%和65.6%,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连续5年获国务院督查激励。
下一步,四川将认真落实省委十二届四次全会部署要求,按照“抓好两端、畅通中间”的工作思路,坚持以点带面、因地制宜,循序渐进、久久为功,认真学习运用浙江“千万工程”经验,加快构建现代乡村产业体系,持续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促进农民持续稳定增收,提升中心镇辐射带动能力,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