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四川新闻4月5日电 (记者 岳依桐)记者近日从四川省文物局获悉,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启动以来,文物大省四川扎实推进相关工作,为第二阶段实地调查的全面铺开奠定了工作基础。
文物普查是文物事业发展的重要基础性工作,是重大国情国力调查。中国分别从1956年、1981年、2007年开始开展过三次全国文物普查。通过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将建立国家不可移动文物资源总目录,全面掌握不可移动文物资源情况。

据介绍,四川已成立由省委、省政府分管领导任双组长的省级领导小组,并督促各市县成立相应领导机构、组建普查队伍、落实普查经费,把握节奏节点、严格质量标准、强化工作合力。
为全面掌握四川省不可移动文物资源情况,确保普查结果全面客观反映该省不可移动文物资源基本状况,日前四川省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发布关于征集不可移动文物线索的公告,面向社会征集线索信息,此举进一步鼓励了大众积极参与到文保工作中来。
不可移动文物主要包括古文化遗址、古墓葬、古建筑、石窟寺及石刻、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其他。就四川而言,震惊中外的三星堆遗址、石破天惊的皮洛遗址、闻名世界的乐山大佛、美不胜收的安岳石窟等都属于此类别。
记者了解到,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在全国范围内选取13个县(区)和2个军队营区开展国家级普查试点,四川通江县、安岳县入选,并分别承担古墓葬、石窟寺及石刻普查试点工作。截至目前,相关任务已基本完成。
试点工作期间,通江县形成边普查边挂牌、边普查边研究、开展数字化采集、建立合作机制等四大创新工作成果。据了解,对新发现的文物线索,经普查工作队认定具有一定的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的,在测量、绘图、拍照等数据采集完成后,当地赓即挂上“新发现不可移动文物”的标志牌,予以公告并加以保护,共挂牌14处。
在做好普查试点工作的同时,安岳县还十分重视宣传文物普查的重大意义和政策规定。在安岳石窟研究院院长谢杨看来,这一举措有助于营造积极良好的普查氛围,扩大文物普查的覆盖面,使民众进一步认识保护文物的重要意义,并提高热爱文物、保护文物的意识和能力。
在普查文化遗产,传承历史文脉贡献力量的路途上,四川脚步不停。3月28日召开的四川省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第二次会议进一步细化了切实抓好当前文物普查各项工作的要求,为第二阶段实地调查全面铺开打下坚实基础。

会议要求,各工作组和各相关单位要紧密协作,做好普查经费保障和设备配置、普查业务指导和质量控制、分类开展专项调查,加大普查宣传力度、综合协调和督查工作等各方面工作。
值得一提的是,由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主办,四川省文物局、中国文物信息咨询中心共同承办的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2024年度培训(西南片区轮训)日前在成都圆满落幕。来自四川、重庆、云南、贵州、西藏的普查机构骨干等150余人参加培训。
4天时间里,授课老师带领学员们了解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理论根源与时代背景,深入解析《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总体方案》,并就如何做好普查宣传、文物违法违纪案件的移交等内容进行了专题讲解和解读。通过学习,学员们对普查的重大意义、中央要求有了更深的认识;对普查的任务目标、技术路径有了更准确的把握;对即将开展的田野调查工作有了更明确的方向。

通过文物普查、文物认定,为文化遗产赋予被保护的身份,是文物保护的重要前提。而未来,四川将按照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的决策部署完成文物普查各项任务,在文保之路上行稳致远。(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