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四川新闻11月6日电 (唐倩)11月5日,由中共四川省委宣传部、四川省文化和旅游厅、德阳市人民政府主办的四川省第七届青年川剧演员比赛决赛在德阳市圆满闭幕。
来自14个市(州)、1个省级文艺单位、1所高校的86名演员入围决赛。入围决赛的优秀青年川剧人才为大家呈现了9场精彩竞技,3场川剧惠民路演。这是《四川省川剧保护传承条例》(以下简称《条例》)正式施行以来,四川迎来的又一川剧盛事,也是对川剧优秀青年人才的集中检阅。

今年9月1日,《条例》正式施行,针对川剧保护发展热点难点,着力推动川剧院团和剧目创新发展、推动川剧投入保障和人才培养、推动川剧宣传普及和创新推广、着力推动川剧与旅游深度融合发展。
围绕“有人演”的问题,《条例》对人才培养问题作了重点规范,分别从人才培养、职称评定、薪酬激励、社会保险、转岗就业等方面做出规定,同时,规定省和相关市(州)、县(市、区)人民政府教育等主管部门应当指导和支持开展川剧进校园工作,激发青少年对川剧的浓厚兴趣,目的是让川剧传承创新发展后继有人。川剧振兴有“法”可依,演员培养方面“青黄不接”的现象,也有望在国、省艺术基金和各级财政的支持下,陆续破解。
不久前,成都市文化艺术学校迎来了一场别开生面的开学典礼——成都市川剧团委托培养“川剧少年班”阔别十二年后重新启航,迎来了一批12到14岁的少年。
本次“川剧少年班”的重启,旨在传承与弘扬川剧这一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培养未来川剧艺术的接班人。为了加强川剧梯队建设,吸引更多人才,此次川剧班实行全额奖学金覆盖、住宿费全免的政策,毕业之后可通过考试获得成都市川剧团编制。因此,除了自幼受家庭熏陶、具备一定戏曲基础的“小戏骨”,少年班也吸引了很多对川剧艺术充满好奇、从零开始的“白纸”新生。他们眼神中闪烁着对未知挑战的渴望与对川剧艺术的热爱,纷纷表示将全力以赴,学好川剧,传承国粹。

南充市川剧团党支部书记李鸿斌也曾表示:“我们计划邀请名家名师进团讲课,主攻唱腔、表演,带来更符合时代潮流的创作理念,让川剧四大河道流派之一‘川北河’更接地气。”
早在2016年,南充市川剧团与四川省服装艺术学校联合开办“川剧非遗传习班”,首次筛选出40名学员进行培养,此后8年未招生。李鸿斌说,在《条例》的支持下,已有多所市属中小学表达意愿,希望能建立川剧人才选拔基地,“预计明年3月,能为川剧再次‘选苗’。”
《条例》还注重川剧推广传播,围绕“有人看”的问题,规定省和相关市(州)、县(市、区)人民政府应当将川剧保护传承纳入基本公共服务标准和公共文化服务目录,采取政府购买等方式,组织川剧艺术表演团体到基层单位开展巡演,开展公益性演出活动和川剧优秀剧目惠民演出。组织开展川剧传播推广、展示展演等活动,提高川剧文化影响力。
由文化和旅游部艺术司指导,中共四川省委宣传部、中共重庆市委宣传部、四川省文化和旅游厅、重庆市文化和旅游发展委员会共同主办的第六届川剧节暨四川省第二届川剧汇演活动,从2024年9月到11月,先后推出41场集中展演,举办13项配套活动,大幕戏、折子戏……让戏迷们过足了戏瘾。
“政府买单、百姓看戏”的福利还远不于此。由成都市文化广电旅游局主办2024“荟萃蓉城”精品剧目惠民展演暨第七届天府戏剧季活动也正在如火如荼举行。12部精品剧目、30场精彩演出,名家名角齐聚一堂,惠民票价让老百姓足不出户就能看大戏。
《条例》的颁布实施,是川剧人的一剂“强心针”,也是川剧振兴事业的冲锋号。《条例》中提到,省和相关市(州)、县(市、区)人民政府文化和旅游主管部门应当推动川剧与旅游深度融合,优化资源配置,发挥社会力量和市场机制作用。
4月20日,曾经广受国内外观众喜爱的《川剧秀——传奇变脸》复演,锦江剧场内叫好声、喝彩声此起彼伏。这是时隔3年后,《川剧秀——传奇变脸》再度拉开大幕。
借助《条例》颁布实施的影响力,国庆节期间,《川剧秀——传奇变脸》点燃成都演艺市场,7天连演23场,更是在多个售票平台登上热榜。可以说,今年国庆假期,川剧演出算是接住了国庆旅游这波“泼天富贵”,让广大来蓉游客在欣赏川剧魅力的同时还感受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所在。(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