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新闻网

首页 > scxw > 中新网四川

聚焦节能减排 全国钢铁行业这场大会在川召开
2024年12月14日 11:54 来源:中新网四川 编辑:尧欣雨

  中新网四川新闻12月14日电 13日,由中国节能协会主办的2024钢铁行业节能服务进企业暨应对碳交易市场大会在四川省西昌市举办。近300位来自全国各地的专家、学者及企业代表齐聚一堂,共谋行业发展。此次大会由攀钢集团、四川省节能协会、四川省钒钛钢铁产业协会、四川省铁合金(工业硅)工业协会以及中国节能协会冶金工业节能专业委员会等多家行业协会及联盟联合承办。

  大会现场,工业和信息化部节能与综合利用司节能降碳处副处长阳紫微在致辞中表示,工业绿色低碳转型对于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推动新型工业化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钢铁行业作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正面临着节能降碳的严峻挑战,亟需加快推进转型升级的步伐。工业和信息化部对此高度重视,并已制定出一系列旨在推动节能与绿色低碳发展的规划。

大会现场。四川省节能协会 供图

  为有效助力节能减排,工业和信息化部将采取包括加快技术推广、强化能效管理在内的多项有力措施,推动钢铁行业稳步向绿色低碳方向发展,这些举措将为如期实现碳达峰目标奠定坚实基础。

  中国钢铁工业协会党委副书记、副会长兼秘书长姜维深入剖析了钢铁行业的现状:钢铁行业正步入减量发展与存量优化的新发展阶段,节能降碳成为其重大使命。极致能效工程作为推动行业进步的有效路径,加速了先进节能技术的广泛应用,显著提升了企业的能效水平。在标杆企业的示范带动下,整个行业的能效得到了全面提升。尽管成果斐然,但钢铁行业仍需加大低碳技术的创新与应用力度,进一步提升绿色低碳发展水平,为美丽中国建设和强国目标贡献力量。

  中国节能协会监事长房庆指出,节能工作具有深远意义,“节能服务进企业”活动聚焦于钢铁行业的节能低碳发展,是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具体行动。国家已明确钢铁行业的节能降碳目标,节能降碳已成为行业发展的主导方向。随着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的不断完善,推广先进节能技术成为钢铁行业节能降耗的关键所在。

大会现场。四川省节能协会 供图

  四川省经济和信息化厅一级调研员张军表示,钢铁行业节能减排任务艰巨,四川作为工业重镇,更是责无旁贷。近年来,四川在节能降碳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但钢铁企业仍面临诸多新挑战。他强调,钢铁企业应积极参与碳市场交易,助力绿色转型。同时,政府将继续加大推动力度,促进钢铁行业的绿色发展,行业协会与科研机构也将为此提供有力支撑。

  凉山州委常委、州政府副州长杨晓亮介绍说,凉山州资源丰富,为钢铁和钒钛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凉山钒钛钢铁产业发展稳健,产值持续增长。在节能减碳领域,凉山州同样取得了显著成效,积极推动钒钛钢铁企业降低能耗、减少碳排放。未来,凉山州将依托资源优势,致力于打造世界级钒钛钢铁产业基地,并承接产业转移,为绿色低碳发展贡献力量。

  专题报告成为大会亮点。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能源环境与气候变化研究中心主任熊华文深入解读了《国家“十五五”期间能耗双控和碳排放双控思路》,指出我国正加速从能耗双控向碳排放双控过渡,强调“十四五”期间将深化能耗双控并逐步构建碳双控体系,为企业节能降耗与绿电利用提供新机遇;国家节能中心综合业务处副处长祁飞就《大规模设备更新政策背景下钢铁行业能效提升的机遇和挑战》发表见解,指出钢铁等行业节能形势严峻,国家已出台相关政策鼓励节能降碳改造,并加大资金支持力度,助力企业应对国际碳关税等壁垒,实现双碳目标与降本增效;中国钢铁工业协会专务理事张永杰汇报了《钢铁行业极致能效工程进展情况报告》,表示已有百余家企业完成超低排放改造与能效工程培育,目标到2025年末使30%以上产能达到标杆水平,展现了钢铁行业在绿色转型方面的积极进展。

全国行业专家及与会人员共聚一堂。四川省节能协会 供图

  四川省节能监管事务中心主任薛棋彬则介绍了四川省钢铁行业能效水平现状及提升路径,表示监察结果显示长流程与短流程企业能耗表现各异,四川省已出台相关政策加强节能改造与监察力度,并取得显著成效,但仍需面对余热回收、废钢供应等挑战。

  最后,冶金工业规划研究院高级工程师戴章艳就《钢铁行业纳入全国碳市场进展及应对建议》进行阐述,强调企业必须加强碳管理、进行碳诊断,并积极参与碳交易,建设智能化管控平台以提高低碳竞争力,迎接碳市场带来的新发展机遇。(完)

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本网或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新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本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联系方式: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采编部 电话:+86-28-629387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