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四川分社正文

首页 > shms > 中新网四川

春运路上的乘警“师徒档”:护航回乡路
2024年02月04日 14:47 来源:中新网四川 编辑:曹惠君

  中新网四川新闻2月4日电 (潘孟)2月1日,在春节前温暖的阳光中,57岁的乘警何光友、27岁的乘警杨秦昊警组与1297名乘客一起,背着各自的行囊,踏上了K4085/4088次绿皮普速列车。

   春运期间何光友杨秦昊一对师徒开始K4085次列车发车前巡检工作。潘孟摄
春运期间,何光友和杨秦昊师徒在K4085次列车发车前巡检工作。潘孟摄

  与快速集散的动车不同,作为西昌铁路公安处负责值乘的除小慢车外唯一一趟普速绿皮车,这里的场景更让人联想到过去岁月里的春运。K4085/4088次列车从攀枝花到上海,单边历经48小时18分,共25个车站,跨越上海、浙江、江西、湖南、重庆、四川等省市,近期旅客多为从东部城市回到川渝地区过年的老乡。

  “等我们2月7日凌晨返程下班,就挨着过年了。”何光友说,他们与上一趟列车乘警做好交接,交流了列车经过的治安重点区段情况、防控重点,便开始对17节列车车厢进行逐一巡视。

  列车联防:察言观色是法宝

  何光友和杨秦昊在发车后开始对旅客进行安全提醒。潘孟摄
何光友和杨秦昊列车上对旅客进行安全提醒。潘孟摄

  做好列车治安事前防控,是当前阶段何光友警组工作的重点。列车运行时间长、旅客流动频繁,最高峰能达1700人次,是一个名副其实的流动“小社区”。要做好“社区”管理,警组一方面组建列车警务团队,做好联防联控,加强列车工作人员应急疏散、防爆消防等培训演练,让大家知道如何快速传递信息、到场后第一时间该做什么。同时,寻找长途搭乘的退伍军人、大学生等志愿者,搭建临时工作小组,延伸警情信息触角。

  搭好“社区”管理协作框架后,就是如何发挥作用、提升管控质效。在何光友看来,还是得练好乘警的看家本领,学会“察言观色”,即列车巡防等基础工作的时候,不是走马观花,走几遍下来行李的方位、人员分布等大致特点都能了然于胸。这也是他一直给徒弟杨秦昊推广的管用方法。

  何光友记得之前的一起盗窃手机警情。接到报警后,他通过询问,掌握到有一名旅客到过失窃的17号车厢卫生间的关键信息,迅速摸排锁定嫌疑人。询问一开始对方矢口否认,“看他的脸色表情变化心里已经大概有数”,何光友说。果然,经过再次开展工作,对方供认不讳,最终将手机归还失主,嫌疑人也被交给前方车站派出所跟进后续处理。

  还有一次,当时值乘的列车快到安阳站了,一名务工老者急忙找到何光友,说自己的背包不见了,里面都是一年打工的积攒。何光友说:“看他急的都快跪下来了。”警组让他冷静描述背包和座位情况,何光友觉得有印象,2人迅速分头到附近车厢寻找,最终在列车到站时把背包交给了老人。原来他只是记错了位置,但看着他满心欢喜背着包袱下车回家的样子,警组师徒俩都觉得和他一样愉快。

  警情应对:把握时度效

  春运期间,何光友和杨秦昊师徒巡视车厢。潘孟摄
春运期间,何光友和杨秦昊师徒巡视车厢关注老人出行。潘孟摄

  多年来,何光友带领的警组多次被支队评为“平安警组”,他也带出了一批批年轻的乘警新人。可以说,漫长的普速绿皮车值乘工作虽然辛苦,但作为一名具有30年乘警工作经验的老乘警,何光友“师傅”和普速绿皮车渐渐成了青年乘警骨干的“孵化园”。他说,在几乎“什么情况都见过”的普速绿皮车上锻炼以后,独立胜任其他值乘工作会更加得心应手。

  乘警杨秦昊说,作为“新人”,他刚开始遇到醉酒旅客警情时比较紧张。但师傅一直教他,做任何一线工作,根本出发点就是为人民服务,要善于把握时度效,根据警情的性质、程度来果断采取处置方法,保障每一名旅客的安全。醉酒旅客的情况要具体分析,造成了扰序要果断采取强制措施,避免更大危害;如果情况轻微,就要耐心采取带离、教育引导等措施。“许多具体的警情应对要在实际情况中去摸索感受”,在年轻的他看来,经历、实践和总结是当前工作中最必要的事。

  师徒情:一份生日小礼物

  何光友叮嘱列车上儿童乘客注意出行安全。潘孟摄
何光友在列车上叮嘱儿童乘客注意出行安全。潘孟摄

  相差30岁的何光友、杨秦昊既是熟悉的搭档也是师徒。2月1日是普通值乘的一天,也恰好是师傅何光友的57岁生日。杨秦昊悄悄带了一份小礼物,趁师傅休息时送给他。对杨秦昊的细心,师傅虽意外也很欣慰。

  未来,对何光友来说,是珍惜逐渐递减的从警生涯,是对青年一代乘警的无限希望;对杨秦昊来说,是无论搭乘旅客的车体如何改变,自己的工作场景如何改变,从师傅这里学到的点滴牢记心中,即一切基层工作的出发点都很简单,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完)

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本网或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新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本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联系方式: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采编部 电话:+86-28-629387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