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四川分社正文

首页 > shms > 中新网四川

多专业融合“一站式”服务 患者称赞效果好
2024年08月12日 13:54 来源:中新网四川 编辑:曹惠君

  中新网四川新闻8月12日电(吴平华)“这么复杂的治疗方式,还以为需要几个科室转来转去的,结果在一个地方就能完成治疗。这样一来不仅可以少跑路,而且一直由一个团队负责治疗,我们心里也有更底气。”近日,涂先生和家属听过医疗团队的意见,发出了由衷感慨。

  65岁的涂先生(化名)近期因为咳痰带血进了医院,被家人转送至成都市第三人民医院接受进一步治疗。但是,检查的结果却让一家人遭遇了“晴天霹雳”——肺部肿瘤已属于III期不可切除。

  胸部CT结果显示,涂先生的肺部肿瘤直径达到近5cm,且生长于肺内结构最为密集的肺门区域,肿瘤明显侵犯肺内主要血管—肺动脉主干及上叶分支,同时包绕上叶支气管开口处,纵隔多处淋巴结肿大,考虑肺内及纵隔淋巴结转移可能——种种情况显示,这已属于肺癌诊疗专业术语中的“III期不可切除”,也就是说进入了外科治疗的“禁区”。

  “单纯靠一个学科想解决复杂的肺癌问题,肯定不可能。但如果能多学科汇聚力量,也许就能找到更多突破口。”成都市第三人民医院普胸外科杨懿主任说,目前对肺癌患者的治疗模式,已经由传统的单一模式向多学科MDT综合模式转化。

  2021年初,成都市第三人民医院率先在区域内组建了“肺癌诊疗一体化中心”,集合胸外科、肿瘤内科、放疗科、呼吸内科、影像科、病理科等多个科室力量,为疑难、复杂肺癌患者制定科学的综合治疗措施。成立三年多来,中心团队开展了超过150期多学科讨论,累计为300多例疑难复杂肺癌患者提供了科学有效的诊疗方案。

  “比如患者在接受不同治疗时,就可能需要在不同科室转来转去,对患者、家属、医生来说都存在不便。”杨懿介绍说,为了进一步提升对肺癌患者的诊疗及服务能力,在医院党政领导班子支持下,多学科、部门联动开启了对“肺癌专病中心”建设的探索。

  经过前期试运行,成都市第三人民医院“肺癌专病中心”正式在普胸外科投用,医院多学2021年初,成都市第三人民医院率先在区域内组建了“肺癌诊疗一体化中心”,集合胸外科、肿瘤内科、放疗科、呼内科、影像科、病理科等多个科室力量,为疑难、复杂肺癌患者制定科学的综合治疗措施。

  2021年初,成都市第三人民医院率先在区域内组建了“肺癌诊疗一体化中心”,集合胸外科、肿瘤内科、放疗科、呼吸内科、影像科、病理科等多个科室力量,为疑难、复杂肺癌患者制定科学的综合治疗措施。成立三年多来,中心团队开展了超过150期多学科讨论,累计为300多例疑难复杂肺癌患者提供了科学有效的诊疗方案。

  “这是对‘肺癌诊疗一体化中心’理念的再升级。”杨懿介绍说,肺癌专病中心是由普胸外科牵头的以肺202年初,成都市第三人民医院率先在区域内组建了“肺癌诊疗一体化中心”,集合胸外科、肿瘤内科、放疗科、呼吸内科、影像科、病理科等多个科室力量,为疑难、复杂肺癌患者制定科学的综合治疗措施。

  癌单一疾病来进行诊治的专病中心病区,将普胸外、肿瘤、放疗、呼吸等多专业医生融入到一个病区共同开展工作,致力于为肺癌患者提供“一站式”全流程、个体化的医疗服务,开创了肺癌领域多学科融合病区的先河。

  “不要放弃,我们一起来想办法!”在来到普胸外科·肺癌专病中心病房时,杨懿主任的这句话,让深陷恐惧的涂先生一家倍感温暖,获得了巨大的安慰和勇气。

  针对涂先生的情况,肺癌专病中心的多学科专家展开了充分讨论,并给出了“新辅助化疗+免疫治疗诱导治疗后尝试转化手术”的综合方案。也就是说,首先通过新辅助化疗+免疫治疗的方式让肿瘤及淋巴结缩小,争取达到肿瘤分期降期的目的,为手术切除病变制造有利条件。而从新辅助治疗用药到手术再到术后治疗的整个过程,仅需要在肺癌专病中心“一站式”完成。

  坚实的多学科协作基石搭建和宝贵的高难手术经验积累,给了肺癌专病中心团队更多的底气。针对涂先生的情况,团队再次展开了深入探讨,决定采用“单孔胸腔镜下左上肺癌根治,支气管、肺动脉双袖式切除成型术”为患者进行后续治疗。这样的术式就能够保住患者的左下肺叶,对患者术后恢复及总体生存帮助很大。

  “袖式手术”,即如同切除“袖子”中间段一样整体切除上肺叶支气管开口所在支气管,然后将“袖子”的两端(主支气管和下叶支气管)缝合起来。而这一切的操作,都需要在仅有4cm的单一胸壁创口之下完成,手术的总体难度达到了业界公认的“巅峰”。最终,在普胸外科、麻醉科、手术室等多个团队的齐心协作下,这一极高难度的手术治疗得以顺利完成。

  术后病理报告显示,涂先生病理达到“完全病理缓解”。术后第五天,涂先生顺利康复出院。按照下一步计划,经过肺癌专病中心的讨论后,在最新的微小残留病灶检测(MRD)检测指导下,涂先生可能进入“药物假期”阶段,仅进行定期的科学随访,从而享受高质量生活。(完)

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本网或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新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本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联系方式: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采编部 电话:+86-28-629387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