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四川新闻7月9日电(吴平华 胡健 杨小佳)近日,家住宜宾南溪区长兴镇红德村7组的张大哥收到了一笔800余元的补偿款,言语间难掩激动,“本来以为纪检干部就是走个过场,结果当天镇上就派人来现场处理了,我还全程参与了监督!”
此前,因向家坝北干渠水利工程建设施工,沿线村民的土地被部分临时租用,而张大哥却迟迟没有得到土地租用补偿款,这让他很是闹心,直到该镇纪检干部入户开展“有事找纪检”工作走访时,张大哥才将烦心事吐槽出来。
经核实,原来是当初登记租用土地的时候,张大哥的土地被错误地登记在了其他村民的名下,导致项目实施方将张大哥家的补偿款打给了其他村民。了解到该情况后,镇纪委督促红德村立即纠正,并追回张大哥的补偿款,同时联系项目实施方及时更正资料。
同样家住红德村,因幸福湖景区建设获得补偿款的徐大姐笑道,“村上这几年‘大’项目建设多,时代红利好,但是‘小’老百姓的利益,也不能‘落伍’噻!”
及时到手的补偿款背后,是长兴镇纪委针对工程项目后期“盲点”问题展开的一次专项监督。通过分析研判群众“急难愁盼”台账,镇纪委整合村级纪检委员力量,紧盯群众反映强烈的共性问题,对所涉周边村民进行全面走访,详细了解工程项目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风险点,督促相关职能部门及时跟进,确保补偿款专款专用。截至目前,共接到处理补偿补贴问题9项,协调施工方处理16次,纠正补偿款4000余元,群众反馈满意。
“‘小问题’的背后是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大事情’,我们的纪检干部必须切实把群众反映的每一件小事放在心上,用心用情地协调好、解决好。”长兴镇纪委书记如是说。
近年来,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持续深入和“五好两宜”和美乡村项目的持续推进,关乎百姓切身利益的村级小微工程数量众多,由于项目牵涉资金规模小、审批程序相对简单、点多线长面广,致使其易成为乡村振兴资金的“出血点”、干群关系的“矛盾点”。
为更好防范整治群众身边的“微腐败”问题,长兴镇纪委始终坚持“当下改”与“长久治”同部署、同进行,进一步加强对村、社区项目实施程序的监管力度,严格督促落实“四议两公开”,加强对村集体“三资”、重点工程项目等重大事项监督。通过定期召开“两员两会”,发布村级项目建设情况,让党员、群众对村级事务开展评价,有效保障了村级工程在阳光下实施。
小事连着民生,民生连着民心。下一步,长兴镇纪委将用心用情用力答好村级工程整治这份民生答卷,聚焦维护群众切身利益,坚持查、改、治一体推进,让乡村全面振兴更好更公平惠及广大群众。(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