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新闻网

首页 > shms > 中新网四川

海拔4100米的坚守 成都市三医院驻村干部书写帮扶答卷
2025年07月24日 15:07 来源:中新网四川 编辑:曹惠君

  中新网四川新闻7月24日电 (袁牟知博)在平均海拔4100米的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理塘县,凛冽的寒风常裹挟着砂砾掠过草原。这里是被称为“天空之城”的高原秘境,也是成都市第三人民医院(下称“市三医院”)驻村干部扎根的地方,仁坝村第一书记常聪和协合村第一书记朱士松便是其中的代表。告别成都平原的烟火气,他们带着细腻与担当,在缺氧的高原上用脚步丈量民情,用实干浇灌希望,把帮扶故事写进了村民的笑脸上。

  2021年夏天,常聪肩负着组织的期望,背着行囊来到理塘县君坝镇仁坝村。“我没有太多基层工作经验,但是只要想到这是赋予我的使命和责任,给了我机会补齐了我工作中欠缺的部分,我便很快燃起斗志与信心。”常聪依然记得初到时的窘迫,高原的气候与迥异的生活生产方式他有些手足无措,凭借着“缺氧不缺精神,海拔高觉悟更高”的信念,他迅速调整状态,一头扎进入户走访。

常聪与孩子们。 成都市第三人民医院 供图

  四年来,常聪的足迹遍布仁坝村的每一个角落,笔记本上密密麻麻的字迹里,藏着他对“村情”的解码。他积极了解村民的困难与需求,结合市三医院的行业优势,为村庄发展出谋划策。为推动村集体经济发展,仁坝村响应号召拓展集体经济项目,于2023年正式开始种植中藏药材。这期间,他定期组织村民到种植地采摘、补种种子,召开村“两委”会议制定维护计划,用心呵护着这份能为村民带来增收的希望。

  作为医院工作人员,常聪始终把“健康防线”筑在最前线。他每年都主动联系市三医院驻理塘县支医队,到君坝镇送医上门。支医队的到来让村民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优质的医疗服务。同时,他还组织开展“爱心捐赠衣物”活动,每年给在读学生购买并捐赠学习用具,用实际行动温暖着这片土地的每一个人。

  而最让常聪牵挂的,是村里孩子们的“眼睛”。2021年他走访时发现,君坝九年一贯制学校图书室里的书籍多是陈旧泛黄的作文选集,无法满足学生多元的阅读需求。“高原的孩子见过最蓝的天,也该看到更广阔的世界。”这句话他记了三年。2024年,他抓住机会,与四川慈善基金会取得联系,争取到公益捐赠计划。最终,涵盖政治、历史、名著故事及生活知识的崭新书籍,摆满了图书室的新书架。

  常聪还记得,捐赠仪式后,孩子们有序走进图书室,八年级的西措康珍和小伙伴分享《上下五千年》的内容,九年级的格朗桑定捧着《十万个为什么》沉浸在科学世界,“我想,学生们翻开的不仅仅是手中的图书,更像是用钥匙打开了整个美好的世界。”

  经过不懈努力,仁坝村的基础设施日益完善,村民团结互助。一提到常聪,村民们都竖起大拇指说着“哦呀!哦呀!”(藏语,意为认同、肯定),对常聪在仁坝村的工作表示诚挚的谢意。常聪说:“仁坝村已成为我的故乡我的家,这1200多个日夜的耕耘能为这里的发展贡献力量,我无比自豪。”

  与常聪同在理塘县开展驻村帮扶工作的,还有协合村第一书记朱士松。2023年7月,朱士松到岗协合村,开启了他的驻村之旅。

  朱士松始终将村民的需求放在心上。2023年10月,市三医院组团式帮扶理塘县人民医院工作队来到协合村,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义诊活动,为村民提供义诊、体检、免费发放药品等服务。朱士松积极协调组织,让村民在家门口就享受到了优质的医疗服务,切实保障了村民的身心健康。

在协合村开展的义诊活动。 成都市第三人民医院 供图

  初冬的寒风里,他又为村民送去了“温暖包裹”。2023年11月,朱士松在入户走访时了解到部分困难群众家中缺少衣物,他立刻向市三医院汇报情况。医院高度重视,在全院范围内发起了为困难群众捐赠闲置衣物的活动。全体医务人员积极响应,将家中闲置衣物整理、清洗、分类、消毒、打包后邮寄到协合村。

  11月17日下午,捐赠衣物活动正式开展,村民们高兴地捧着衣物。据统计,此次活动共捐赠爱心衣物600余件,受惠村民达240余人。“村民们纷纷表示感谢市三医院和驻村工作队的关怀,那次活动也增进了工作队与村民的联系。”朱士松回忆道。

  2025年6月4日,协合村驻村工作队及村“两委”组织村民开展路面落石清理工作。朱士松带领大家对进村路进行全面清理,确保道路安全通行。同时,他还向村民宣传安全知识,提醒大家施工时注意人身安全,发现隐患及时报告,切实提高了群众的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

  无论是常聪在仁坝村的深耕细作,还是朱士松在协合村的默默付出,从2021年到2025年,成都市第三人民医院的驻村干部们在理塘写下了一份份帮扶成绩单,更珍贵的是,他们把医者的“救死扶伤”延伸成了“枝叶总关情”的坚守。

  在他们的努力下,在成都市第三人民医院的支持下,理塘县的这两个村庄正朝着更好的方向发展。基础设施不断完善,村民收入稳步提高,孩子们的教育得到保障,村民们的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如今,仁坝村的药材地里,村民们会指着长势最好的那片说“这是常书记带着我们种的”,协合村的孩子们见到穿白大褂的人,会主动喊“叔叔阿姨好”。在海拔4100米的高原上,这些来自成都的驻村干部用脚步丈量出“帮扶半径”,用真心焐热了“雪域温度”,而他们的故事,还在继续书写。(完)

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本网或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新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本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联系方式: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采编部 电话:+86-28-629387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