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四川新闻8月1日电 (陈乐 李炜玲)近年来,绵阳市公安局涪城区分局城郊派出所在深化城乡环境综合治理中,紧紧围绕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聚焦“三多”难题,创新开展“自治+德治+共治”的治理体系,汇集基层治理社会合力,全面提升社会治理效能和服务群众水平。

凝聚人心 提升自治“源动力”
“上个月,辖区侵财案件继续零发案,请坚持巡逻,特别是凌晨1点至3点期间。”每周的工作例会上,社区民警李炜玲为大家通报警情研判,“城郊卫士”及时调整完善巡逻点位和线路。
早几年的新庙社区,人员类型复杂,车辆乱停乱放等现象突出,特别是砸盗车窗案件高发,成为困扰社区和老百姓的老大难问题。为彻底解决这一治安难题,民警积极与通讯公司、村社进行对接,在辖区推动高清摄像头的安装使用,推进“民用+公用”监控资源的深度融合,同时增设照明路灯,协调修建公共停车场并规范管理。“发案一定要控制下来。”民警暗下决心,一定要给社区换个新面貌。
工作中,城郊派出所立足“派出所主防”定位,发动群防群治力量,培育由民警、社区干部、网格员、治安积极分子、辖区群众组成的“城郊卫士”,形成“自治+共治”的良好局面。一系列“组合拳”下来,辖区刑事、治安警情下降,实现了由“乱”到“治”的转变。
“现在的变化很大,每晚下班回家,经过警务室看见闪烁的警灯,看见街上巡逻的民警和志愿者,心里踏实多了。”提到社区的治安现状,居民刘女士竖起了大拇指。
德治教化 提升治理“软实力”
跳舞强身健体、陶冶情操是好事儿,可音乐声大了,吵得邻居心烦,两边就容易“呛”起来。今年以来,新庙社区就为这事闹得不太平,经民警统计,平均每个月光是新庙广场噪音扰民的投诉就达20余起。“这么吵,让小孩怎么写作业”“这是公共场所,我们跳舞又不影响他们”这样的争吵时常发生。
看着居民们闹别扭,社区民警李炜玲坐不住了。李炜玲创新运用“四方联动”机制,把广场舞“领队”、投诉居民代表、社区干部请到一块儿,在警务室开诚布公地恳谈。几轮协商下来,共识逐渐清晰,治理初见成效,纠纷也骤降。
为激励舞蹈队相互监督,提高自制力,民警还主动对接社区,创新引用“积分管理”激发德治动力,通过一系列奖励措施激励大家遵守约定。舞蹈队成员李阿姨信心满满地说:“还差2分就满20分,就可以兑换洗洁精了,我要争取把这个奖励挣到手。”就这样,令人苦不堪言的矛盾在欢声笑语中得以“和解”,不仅广场舞噪音扰民问题得以化解,更推动形成“德治+共治”的城乡基层治理体系。
服务群众没有“标准答案”,唯有将心比心,用心守护才能让群众把民警当成“自家人”。正是有了这份坚守的初心,才换来了群众的理解和支持。今后,城郊派出所将以“三治”为笔,以“初心”为墨,续写更有温度的枫桥故事——让矛盾化解更有速度,让平安守护更有力度,让服务群众更有温度。(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