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四川新闻8月12日电(吴平华 陈小雄 李媛媛)近日,宜宾叙州区双龙镇双龙村的高粱地里一片丰收景象。村民杨荣正在自家的高粱地里收割高粱秆,三轮车在平坦的水泥路上行驶自如。而就在去年,这段路还是他最大的“心病”。

“我种了20亩高粱,以前路没修好时,坑坑洼洼的,只能请人工背、请马驮,运输成本高,几乎赚不到钱。”杨荣感慨道,“那时候心情烦躁,甚至不想再种地,只想出去打工。”
杨荣口中的“这条路”,是连接双龙村钢铁片区与场镇的主干道,关系着该片区及周边区域共1300余名群众日常生产生活与出行。然而,这条路却坑洼不平、泥泞难行,给村民们带来了诸多困扰。

“以前下雨时,路上全是泥巴,骑车都骑不动,出门得提前半小时出发。一听到外面下雨了,心里就毛焦焦的。”村民曹艳回忆道。
另一位村民马玉友也深有感触:“去赶场,走路都会沾一身泥,不仅脏,还怕摔跤,心里特别烦躁。”
晴天尘土蔽日,雨天泥浆裹足,骑车颠簸摔跤更是家常便饭,这条让村民寸步难行的“糟心路”,不仅严重影响群众出行安全,更成为制约发展的瓶颈。那么,一条关乎众多村民生计与福祉的重要通道,为什么一直以来没有得到硬化?
“由于一直没有项目支撑,所以没有资金来硬化这条路。”叙州区双龙镇双龙村党支部副书记、纪检委员刘天银介绍。
此前,在“有事找纪检”工作中收到群众反映后,双龙镇纪委高度重视,按照“党委主责、政府主抓、纪委主推、部门主办、群众主评”工作模式,镇纪委工作人员立即开展实地走访,并向镇党委、政府汇报群众迫切需求,将该道路硬化列为年度重点民生工程。
“在双龙镇党委政府坚强领导和镇纪委有力推动督促下,通过采取建立项目专班明晰工作职责、倒排工期明确各项工作时间节点、积极对上协调缩短区级审批时限等工作举措,最终仅用时2个星期完成项目审批落地,真正把群众‘盼的事’作为党委政府‘干的事’。”叙州区双龙镇党委委员、纪委书记冯宇表示。
通过争取,该道路被纳入双龙镇2025年以工代赈示范工程项目,于2024年11月动工建设。道路沿线村民马玉友不仅参与了建设,还获得了收入:“参与了这条路的建设,我不仅有收入,修好后还对大家都有好处,感觉很高兴。”
“项目落地后,双龙镇纪委定期对项目实施进度、工程质量、工资拨付等开展监督检查,充分发挥监督利剑作用,护航项目有序推进。”冯宇介绍。
目前,10.9公里的道路已完成硬化并投入使用,平整宽阔的硬化道路如玉带蜿蜒在乡间。道路通,百业兴,村民们的生产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现在出行方便了,不管是白天晚上、天晴下雨都畅通无阻。”村民李昌永高兴地说。
杨荣的干劲也更足了:“路修好后,我一个人就能收二三十亩高粱。我也不想出去打工了,在家里种植庄稼,既能照顾家里的老人、小孩,收入也有十来万元。”
“以前靠人工背运,现在用三轮车就能安全运出去,每天能省几百元人工费。”龙虾养殖户杨超也尝到了甜头,“一步还想继续发展这个农业产品,因为这个路给我们带来了交通方便。”
“最大的变化就是村民买三轮车的人越来越多,仅是双龙村钢铁片区增加的车辆都有七八十辆。”刘天银表示,现在村民发展产业的信心更足了,“交通好了,运输就不再是问题。”
道路畅其行,产业兴其利。刘天银告诉记者,道路硬化后,沿线村民农产品运输成本可以降低5%以上,成了村民们增收致富的“快车道”。
10.9公里道路的蜕变,换来的是双龙村村民致富路上的笑颜。这条路,一头连着党委政府的为民初心,一头系着千家万户的幸福生活。从群众的一句诉求到纪委干部全程跟进,这条路的“新生”,正是“群众有呼声,监督有回应”的生动写照。(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