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四川新闻9月24日电 (张永)近日,一场因工亡赔偿金分配引发的家庭纠纷在泸州泸县法官的倾力调解下圆满化解。原告冯某生、周某辉(死者冯某波父母)与被告罗某秀(死者冯某波配偶)及三名子女当庭达成调解协议,并现场兑现首期案款30万元。这场调解的背后,是法官数日来的耐心疏导、情理法交融的智慧调解,最终让原本对簿公堂的一家人重拾亲情,实现案结事了人和。
本案源于冯某波因工不幸身故,相关赔偿金136万元支付到了其长女账户中。这笔钱不仅是对逝者的补偿,更关乎生者的生活保障。由于对分配方案存在分歧,冯某波父母与配偶、子女之间矛盾激化,最终诉至法院。而双方各执己见,情绪激动,调解几度陷入僵局。
面对这起涉及家庭关系的纠纷,法官没有简单一判了之,而是深入分析矛盾根源,采取“三步调解法”化解纠纷。
第一步,倾听诉求,找准矛盾症结。法官分别约谈各方当事人,耐心倾听他们的真实想法。父母一方希望获得合理补偿以保障晚年生活,而配偶一方则强调子女抚养及家庭开支压力。法官敏锐发现,双方并非单纯争利,而是因失去至亲后情绪压抑,加之对法律理解不足,导致信任缺失。
第二步,释法析理,明确法律依据。法官向当事人详细解释《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关于共有物分割及工亡赔偿金分配的相关规定,明确了本案赔偿金包含差旅费、丧葬费、供养亲属抚恤金、一次性工亡补助金等不同性质款项,需依法合理分配。同时,结合家庭实际情况,引导双方理性看待各自权益,避免因情绪化导致矛盾升级。
第三步,情感疏导,修复家庭关系。法官在调解中注重情感修复,引导双方回忆冯某波生前的家庭和睦场景,强调“血浓于水”的亲情纽带。在法官的感召下,原告冯某生含泪表示:“我们不是要争钱,只是希望儿子走后,这个家还能像以前一样……”被告罗某秀也动容道:“爸妈年纪大了,我们确实应该多照顾。”
经过法官多轮调解,双方最终达成一致:在扣除已支付的丧葬费和差旅费等费用后,由被告方向原告支付供养亲属抚恤金、工亡补助金共计40万元,并约定首期30万元当庭支付,剩余10万元于2026年2月7日前付清。调解协议签署后,被告方当庭将30万元现金交付给原告。
赔偿金承载着对逝者的哀思,更关乎生者的生活保障和家庭和睦。面对亲情关系与法律诉求,简单的判决难以抚平伤痛、化解纠纷。在法官释法明理下,双方当事人自愿调解并主动履行,取得了更好的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此次纠纷的圆满解决,不仅维护了工亡者家属的合法权益,保障了赔偿金分配的公平合理,更在法槌起落间传递了司法的人文关怀。(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