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四川新闻9月29日电 (张平 孙伟)“我们谨以最诚挚的敬意,向为小区倾注心血、带来福祉的县委、县政府,以及所有参与改造工作的同志们,致以最深切的感谢!”近日,四川省宣汉县委办公室收到一封情真意切的感谢信。信纸虽薄,却承载着电石二厂小区全体业主沉甸甸的心意。

近年来,宣汉县将老旧小区改造和危旧房整治作为城市更新与民生改善的重要抓手,以“安居换新”行动为契机,着力破解群众“急难愁盼”,推动城市功能提质、人居环境升级。截至目前,全县已累计完成57个老旧小区改造,惠及居民4949户,街心花园等危旧房片区整治工作也取得突破性进展,一幅“居有所安、住有所乐”的民生画卷正徐徐展开。
“此次改造不仅是基础设施的升级,更是对城市历史文化记忆的梳理与再现,让老街既保留市井烟火气,又焕发时代新魅力。”宣汉县住建局党组成员、县房管局局长曾鑫介绍道。位于中心城区东乡街道的巴人文化街区更新项目,正围绕较场街、西门综合楼等片区开展整体提升,重点对牌立湾街道、半边街等路段进行文化塑造与设施优化,涵盖道路、景观、绿化、管网等多方面内容。
宣汉县自2020年启动老旧小区改造以来,坚持“连片规划、分批实施”原则,改造范围由东向西有序推进,已覆盖湖山、津碧等10个社区,惠及居民3万余户。改造内容不仅涵盖地下管网、消防安防等基础项目,还注重融入历史文化元素,配套“一老一小”设施,推进电梯加装,全面提升小区功能与品质。
“以前这里是没人想来的‘老破小’,现在成了环境优美、有文化味的活力社区。”汇粮小区住户王大爷感慨道。该小区以“粮食记忆走廊”为主题,结合土家文化特色,让老旧小区重新焕发活力。

据了解,宣汉县以街心花园片区为突破口,采取“房屋置换+综合改造”模式,通过政策宣讲与标准公开,顺利完成249户居民置换协议签订,为城市更新拓展了宝贵空间。未来将统筹生态绿化、历史文化和公共服务配套,推动片区从“安全除危”向“品质宜居”转型。
“以前小区缺乏专人管理,绿化带杂草丛生,雨污管网被大榕树根系破坏,污水横流。不光蚊虫多,好几次我都看到了蛇。”宣汉农行家属院小区居民向以琼回忆道。
“改造过程中,社区和住建局工作人员多次上门沟通方案,认真听取我们业主的意见。现在小区环境好了,大家更愿意出来活动了。”同一小区的居民王春润连翘大拇指。
在老旧小区改造中,宣汉县创新推行“群众参与、共谋共建”机制,依托院坝会、入户调查等方式广泛征集民意,将群众意愿融入改造设计。施工期间,由社区推荐群众监督员全程参与,既反映居民诉求,也监督工程质量和进度。项目完成后,县住建局还组织街道、社区、居民代表等共同开展初步验收,现场排查问题、督促整改,确保改造真正符合群众期待。
“师傅,这儿地面别做得比我家高啊。”“这条水沟得补一下。”在宣汉老沃尔沃片区改造项目现场,群众监督员正一丝不苟地履行着职责。
施工现场负责人刘举表示:“监督员在现场帮我们及时沟通调整,效率提高很多。目前二十多名工人交叉施工,雨污管网已完成90%,接下来就等地面硬化后铺装。”
截至目前,代家湾、农机大厦、老九龙等3个小区改造已完成总工程量的40%,示范效应逐步显现;教师新村、砂砖厂住宿楼、市政大厦等8个项目也已全面启动,改造氛围浓厚。老酱菜厂、老砂砖厂、巴人广场、江口等片区的配套基础设施改造正加快推进,进度达40%至70%,建成后将惠及4560户居民。
“我们正在组织楼栋长和热心居民一起商议,后续将通过居民表决,决定是成立物业自管会还是引进专业的物业公司。”在宝寺社区的一场居民协调会上,社区工作人员商明敏正忙碌地收集着大家的意见。
像这样的协商场景,在宣汉县各个已完成改造的小区里正变得普遍。社区通过召开业主座谈会、发放意见征集表等方式,耐心细致地引导居民共同谋划“改好后怎么管”的长远之计,推动小区管理从“无人管”到“有人管、管得好”转变。
为保障改造成果“常治常新”,宣汉县着力构建多元投入与长效管理机制。资金方面,形成“政府补、企业投、居民出”的共建模式,积极引导社会资本参与充电桩、广告位等配套运营,缓解持续管理中的资金压力。同时,出台《老旧小区改造管理办法》,系统指导小区成立物业自管会或引入专业物业企业,切实破解“重改造、轻管理”的共性难题,确保改造成果得以长期巩固。
“改造不只是‘面子’工程,更是‘里子’工程。”宣汉县住建局局长谢贵阳说,未来将始终聚焦群众实际需求,推动老旧小区从“住有所居”向“住有优居”稳步迈进。(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