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新闻网

首页 > shms > 中新网四川

金融活水润椒香 邮储银行助力雅安创业梦想开花
2025年11月03日 15:43 来源:中新网四川 编辑:曹惠君

  中新网四川新闻11月3日电 (张梦洁) 近日,走进雅安市汉源县源诚花椒种植专业合作社的冻库,一筐筐青花椒整齐码放,空气中弥漫着浓郁的麻香。“这几年多亏邮储银行的创业担保贷款,让我们有底气扩大花椒种植规模,准备再修建一个冻库了!”合作社负责人陈焦喜悦地分享着丰收的期盼。

  他口中的贷款,正是邮储银行雅安市分行为当地创业者量身打造的“创业担保贷款”。“2018年时想扩种,还想换新设备,可手头资金远远不够。”陈焦回忆。邮储银行客户经理在下乡走访时了解到他的困难,主动推荐了适合的贷款产品。

  创业贷款成为椒农“及时雨”

  汉源县光照充足、雨量适中、昼夜温差大,得天独厚的气候条件孕育了以色泽丹红、粒大油重、芳香浓郁、麻味纯正而享誉全国的汉源花椒。其种植历史可追溯至唐代,并被列为贡品,2005年更荣获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

陈焦(右)向邮储银行工作人员介绍花椒收成情况。邮储银行四川分行供图

  2018年,看好市场前景的陈焦计划扩大花椒种植面积并升级加工设备,然而资金短缺成了横亘在创业路上的难题。“购买新种苗、有机肥料,还有现代化的冻库,处处需要资金,自有积累远远不够。”陈焦回忆道。

  转机出现在邮储银行雅安市分行的客户经理下乡走访时。在深入了解合作社的经营状况与资金需求后,客户经理为其推荐了旨在解决创业者融资难题的“创业担保贷款”。

  “这笔贷款真可谓一场‘及时雨’!”陈焦表示,“申请流程顺畅快捷,资金及时到位。我们利用这笔支持,不仅扩大了种植规模,还引进了更高效的加工设备,花椒的品质和产量都实现了跃升。”

  源诚合作社的案例仅是邮储银行助力创业梦想的一个缩影。截至2024年底,雅安市分行已累计发放创业担保贷款超1800笔,总金额达4.2亿元,其中对个人发放的创业担保贷款占雅安市银行业的56%,稳居支持当地创业就业的主力军位置。

  为解决传统贷款担保难问题,邮储银行雅安市分行积极参与构建风险分担机制,并创新推广“创业担保贷款+花椒贷”等特色模式,有效降低了椒农、专业合作社等“小额、分散、急需”资金主体的融资门槛。同时,大力推进业务线上化,实现扫码办理创业担保贷款资格审查等功能,极大提升了服务效率与便捷性。

  金融服务拓宽梦想成长路

  “创业就业是国家重点关注的领域,邮储银行自2009年起便深耕小额贷款业务,始终坚持服务实体经济与‘三农’,这与国家促进就业创业的政策导向高度契合。”邮储银行雅安市分行相关负责人表示,“我们的目标不仅仅是提供资金,更要深度融入地方特色产业的发展脉络,陪伴创业者成长。”

  “我们推出的创业担保贷款,重点面向大学生、退役军人、返乡农民工等群体。”据介绍,这项贷款机制考虑到创业人群的资金压力等实际需求,个人最高贷款额度已升至50万元,财政贴息后利率可低至约1.95%,“创业群体对现金流需求较大,我们也和政府部门不断优化贷款审批流程,线上审批最快可实现当天放款,为大家的’创业梦‘提供高效稳定的支持。”

  该行还在全省率先推出了创业贷款线上申请系统。该系统成功突破了线下流程的瓶颈,虽然在推广初期面临系统对接、资料上传等技术挑战,但经过持续优化(如实现营业执照信息自动读取),真正做到了“让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腿”。“我们的创业担保贷款余额已从2017年的约1亿元,增长至目前的约4.7亿元,且资产质量优良。”邮储银行雅安市分行相关负责人补充道。

  除了核心的创业担保贷款,邮储银行雅安市分行还针对不同客群和场景,重点推广“科创贷”“信用贷”等多元化产品。例如,为缺乏抵押物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提供纯线上信用贷款支持。通过深化“社银合作”模式,与就业部门紧密联动,将金融服务精准下沉至社区、乡村,延伸服务触角。

  邮储银行的努力得到了雅安市人社部门的高度认可。“邮储银行雅安市分行是我市就业创业服务工作的重要合作伙伴。”雅安市就业创业促进中心相关负责人指出,“该行的‘社银合作’模式已被评为全省信息化建设的标杆性做法,有效拓展了创业服务渠道,实现了群众办事‘就近办、便捷办’。”

源诚花椒种植专业合作社外景。邮储银行四川分行供图

  邮储银行雅安市分行将积极推动该市创业担保基金统筹改革,进一步扩大政策覆盖面。雅安市分行将依托中国邮政集团“资金流、物流、信息流”三流合一的独特优势,积极为客户探索“贷款+物流+销售”的一站式综合服务方案,为地方产业发展提供更深层次、更广维度的金融赋能。(完)

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本网或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新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本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联系方式: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采编部 电话:+86-28-629387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