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四川分社正文

首页 > shouye > 中新网四川

助力乡村振兴四川篇 田华畅谈村镇集体经济发展问题
2021年10月26日 11:21 来源:中新网四川 编辑:曹惠君
分享到:

  中新网四川新闻10月26日电  今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在乡村振兴得以全面实施和四川省委省政府完成村镇行政区域调整之际,如何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成为社会关注的重大课题。近日,四川省质量发展研究院西部经济研究所所长田华介绍了去年9月就此课题开展联合调查的成果,并畅谈大力推进村镇集体经济发展,助力乡村振兴四川篇。

四川省质量发展研究院西部经济研究所所长田华。
四川省质量发展研究院西部经济研究所所长田华。

  田华指出,发展壮大村镇集体经济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有力支撑,是提升农村基层党组织组织力、引领农民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保障和重要途径,是确保实现“农业多贡献”的有效抓手。

  2020年9月中上旬,四川省人民政府研究室与西华大学开展联合研究,深入广元市剑阁县、德阳市罗江区、资阳市雁江区和乐至县有关乡镇,进行了调研和座谈,之后实地考察走访了江苏、陕西等地,收集了全国村集体发展典型案例,梳理了有关省份发展村集体经济的主要路径和先进经验,结合四川省实际情况,提出了对策建议。

  田华介绍说,通过实地考察和查阅资料,发现集体经济发展较好的村镇,都有一些共同的本质特征,这些特征可以说是搞好集体经济的法宝:一是好班子。集体强不强,关键看领头羊!发展村集体经济,头羊作用至关重要。一般集体经济发展好的地方,都有一个共性,领导班子好,懂市场、见过世面、有一定的经营能力和市场意识。二是好路子。带动村集体经济的发展,需要选择符合当地实际、契合资源禀赋的路子,宜农则农、宜商则商、各显神通。三是好法子。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不仅为了强村,更为了富民,要实现村集体和村民收入“比翼双飞”,就需要建立科学、公正、可持续的利益分配、激励机制和管理法子。

  调研发现,四川省部分市发展村集体经济方面也产生了一些亮点,如广元市出台了全省为数不多的市级层面《发展村级集体经济的意见》;资阳市在财力较弱的情况下,打捆整合脱贫攻坚、新村建设、项目建设等政策,确保资源利用更加高效精准,避免“散胡椒面”;德阳市着力推行村委会和村集体经济组织账务分设,为集体经济组织依法自主开展经营活动奠定基础。但调研发现,当前发展村集体经济依然面临缺乏政策支持、发展基础较薄弱、收入渠道单一、专业人才缺乏等一些问题。

  据此,课题组建议:在短板上加大弥补力度,在方法上搞好试点探索,在策略上坚持因地制宜,在支撑上突出人才选育,在保障上加强制度建设,在定位上避免走入误区。

  田华指出,乡村振兴战略的全面实施唤起来不少社会资本的兴趣,既有资金等间接资本的青睐,也有直接的涉农项目投入,乡村振兴确实给社会资本带来了不少机会,但一定得冷静,“三农经济”不能简单地等同于其他市场经济类型,更不是短暂的市场投机,而是需要较长期的积淀、需要耐心的产业培育壮大,切忌有任何“投机心理”,以及幻想“资本绑架三农”。

  田华指出,乡村振兴一定不能急功近利,什么三年目标,什么复制模式,没有什么模式可以完全复制于乡村振兴,一地一特色,一村一俗,怎么能用规模化、标准化的工业思维去抹杀这些数千年留下的文化和特色呢?

  田华表示,承载着数千年民族文化传统的广袤农村值得去投入、去奉献。这里既是资本投入的“洼地”和“蓝海”,又是我们梦想的港湾和伊甸园,作为农耕文明的华夏民族,我们及我们的祖先从“三农”走来、走向探索这个世界的远方……这里山青的、水秀的,食物是自然的,人的思想纯粹的,是我们始终要回归的地方,为它投入点、奉献点值得!(完)


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本网或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新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本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联系方式: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采编部 电话:+86-28-629387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