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四川分社正文

首页 > shouye > 中新网四川

巴中通江:脚步丈量“网格 ” 群众幸福“满格”
2024年04月02日 16:18 来源:中新网四川 编辑:曹惠君

  中新网四川新闻4月2日电 (符理 李百羚 张磊)一张网“包罗”的是大大小小琐碎事,一个格“书写”的是群众的所需、所盼、所急。近年来,巴中市通江县积极探索基层治理新模式,坚持党建引领、党员带领,将“上面千条线,基层一根针”转变为“上面千条线,基层一网格”,进一步提升精细化治理和精准化服务水平。

  全心投入 织起社情民意“信息网”

  “小区水管终于修好了,感谢社区网格员及时帮我们协调解决,消除了安全隐患。”近日,通江县壁州街道谢家河坝社区积极的工作态度和办事效率,获得了居民的一致认可。

  前几天,壁州街道谢家河坝社区网格员任红梅接到所在网格群众张昊的电话,说他在上班途中看到金佛街110号污水主水管破损,且污水外溢到路面,希望能得到及时维修和清理。接到电话后,任红梅随即赶往现场对污水主水管破损情况进行拍照保存,并将情况上报社区。后经社区多方协调,请专业维修师傅到现场对破损处进行修复,对损坏的管道及时更换。

  “我给社区反映了情况后,他们马上过来处理,所以我觉得社区为老百姓服务的效率非常高。像平时我们有什么诉求,也都是发到网格群里,或者打电话给网格员,他们很快就来给我们解决了。”社区居民张昊说。

  为群众解决问题是任红梅每天的重要工作之一,大大小小,无论什么事情任红梅都会尽最大的努力去解决。除此之外,任红梅还积极抽时间开展上门走访,为群众宣传普及反诈骗的相关知识,同时采取张贴防骗小贴士的方式加以提醒。

  “我们的工作就是人口信息的录入与排查、电信反诈的宣传、民生诉求的‘大起底’。对发现的一些小问题我们都会及时解决,不能解决的及时上报。”谢家河坝社区网格员任红梅说,针对辖区内的失独老人、残疾老人、失孤老人、留守老人,会进行24小时在线服务,无论何时打电话他们都会上门。

  同心协力 织牢综合治理“安全网”

  “通江县实验中学学生宿舍楼附近的树木种植年份久远,树龄老化,刮风下雨会对学生带来安全隐患。”在壁州街道春长坪社区也有一群忙碌的网格员,在看到所在网格群众发到群里的信息之后,网格员王晓红第一时间赶赴实验中学查看,并将具体情况上报社区,经过与多方商议,伐树工作顺利开展,安全隐患得以消除。

  “网格工作考验的是耐心和细心,在每天的工作中,我们与群众建立了良好的沟通,只有走到他们身边,我们才能开展好工作,才能更好提供帮助,解决他们的实际困难。”春长坪社区网格员王晓红说。

  政策宣传、社情民意、环境卫生整治……网格员们的身影无处不在,他们同心协力,力所能及解决群众的小事、琐事、急事,让群众身在“网格”,幸福“满格”。

  “我们社区有25个网格,172个微网格,有网络管理员25名。网格管理员平时通过开坝坝会、电话联系、上门服务等多种方式为居民办实事、解难题。”壁州街道春长坪社区副书记向玲称,今年以来,该社区一共解决上报的事件已有60多起。

  热心纾困 织密为民服务“温情网”

  “何阿姨,您看着我手上的手机跟着我眨眨眼睛、张下嘴巴。”在壁州街道西城社区锦绣通江小区,网格员张小玲在开展养老保险待遇资格认证工作、80周岁以上老年人高龄补贴审核工作。针对社区高龄老人、空巢老人、行动不便等特殊人群,张小玲为他们进行上门认证服务,确保老人能够顺利及时完成认证,解决老人们出门困难的后顾之忧,让关爱永不缺位。

  “小张经常过来,大事小事都及时帮忙解决,很贴心……”说起张小玲,何阿姨满是感激。

  每当得到夸赞,张小玲总是笑着说:“作为一名网格员,要有爱心,要把居民当亲人。”

  在日常网格化管理工作中,张小玲所管网格居民信息采集及时、录入及时、基层社会治理系统动态更新及时。她坚持每天开展巡查走访,充当网格内矛盾纠纷排查调解的“先锋兵”,多次化解居民矛盾隐患,真正做到了“小事不出网格,大事不出社区”。

  网格不大,但需要步步丈量。网格虽小,却事关家家户户。连日来,通江县各部门、乡镇(街道)积极组织本单位信息员,采取“线上+线下”模式,深入辖区开展精细化网格服务管理工作。线上通过微信、电话咨询等形式确认在外居民的详细信息,线下通过入户随访的方式逐户核实。对不完善的居民信息进行补充和更新,确保居民信息核查工作做深、做细、做实。走访中,信息员还向居民宣传各类惠民政策,广泛宣传防电信诈骗、消防安全知识。同时,与居民悉心交谈,耐心听取民声,了解掌握居民实际情况,解答居民提出的问题。

  近年来,通江县深入推进“网格化精细服务管理”,通过划定基础网、延伸单元格、选准两大员、畅通信息链、落实责任田五个步骤,在乡镇(街道)建立民情收集中心34个,在村(社区)分别建立民情收集站561个、民情收集点7709个,覆盖农户16.9万户。(完)

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本网或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新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本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联系方式: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采编部 电话:+86-28-629387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