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四川新闻6月13日电 为了全面摸清景区家底,有效地利用生态资源,提升“大冰川”旅游可持续发展能力,达古冰川管理局聚焦“大冰川”旅游发展中的问题,主动作为、多点发力,有效提升景区“大冰川”含金量,助推冰川生态旅游高质量发展。
一是抓调查摸家底。为进一步加强景区动植物资源保护,积极培育、发展和合理利用野生动植物资源,实现可持续发展,管理局采取红外相机调查、样线调查、访问调查、资源收集调查和内业数据分析调查相结合的方式,持续开展动植物资源调查。截至目前,共投入121万元,重点实施国家二级重点保护大中型兽类和国家一二级重点保护木本植物调查、川金丝猴、羚牛、雪豹的种群调查共5个项目。共发现陆生脊椎动物11目29种76种,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雪豹、林麝等6种,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鸟类红喉雉鹑等4种,新增荒漠猫、黄喉貂和狍3种兽类和藏雪鸡等4种鸟类物种新纪录;分布有10个川金丝猴种群共1410至1610只之间;数量在20—30只之间的四川羚牛种群3个。发现高等植物158科584属1425种,其中国家重点保护木本植物1种,为红豆杉,共189株;国家二级重点保护植物如连香树、水青树、冬虫夏草等20余种。
二是抓科研夯基础。为加强生态资源的优化利用,为“大冰川”旅游发展提供科学理论和实践指南,管理局以项目为支撑扎实开展景区科研。截至目前,共投入181万元,重点实施“达古冰川动态变化观测与应对”、生态旅游活动对独叶草生境影响研究、达古冰川沉浸式VR探秘之旅、基于云微服务的达古冰川智慧旅游服务平台开发与示范应用等科研项目6个。其中,“达古冰川动态变化观测与应对”科研项目中开展的“地球工程学”措施减缓冰川消融试验,在17号冰川潜在积累区和显著消融区铺设完成2900㎡的试验场,与未覆盖区域的冰体相比,“盖被子”能够减缓冰川消融厚度达1米以上;正在实施的达古冰川沉浸式VR探秘之旅科研项目将通过VR技术,建立冰川、冬措日月海、原始森林等四大虚拟场景,让游客“步入”达古冰川,“零距离”体验冰川奇观及生态环境,实现冰川体验研学,目前已完成前期素材收集工作。
三是抓合作助发展。为有效形成达古冰川发展合力,管理局加强与科研院所和高校的合作,借智借力开展景区科研。截至目前,与中国科学院西北研究院、南京大学等24家科研院所和高校建立合作关系,90余批次439位专家前来科考科研,收集冰川地质保护和利用等5个方面的意见建议14条。与中国科学院西北研究院共建冰川积雪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综合观测站、冰冻圈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达古冰川旅游综合试验示范基地、达古冰川研究所、达古冰川专家工作站和冰川保护人才港,共同保护、研究和利用冰川雪山资源,重点培养冰川保护本土人才10名,形成《山地冰川与旅游可持续发展报告》。与西南石油大学等高校共建景校实践基地,4批次350余名大学生前来实践。与四川植物工程研究院共建面积达10余亩的高山花卉研究基地,繁育种植川赤芍、岷江百合等高山野生花卉10余种1.5万余株,更加有效服务于“大冰川”旅游发展。(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