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四川新闻9月14日电 (吴平华 江希 杨国澍)近年来,家住成都市金堂县的张爷爷反复因心悸、气促就医。经过检查,被明确诊断为“心房颤动”,严重时心率达200次/分。即便是长期口服药物治疗,但病情却并未得到控制,而且心脏还在逐渐增大。张爷爷还是“镜面人”:心脏在右侧(普通人的心脏都在左侧),这给原本就危险的手术更增加了难度。

病情危急:房颤“拖累”心脏增大
“就连走个路都感觉喘不过气,更不要说做其他事情了。”近日,张爷爷在家属的陪护下来到成都市第三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问诊,希望能够找到紧急治疗的办法。

心血管内科副主任医师江希接诊后,结合病史考虑张爷爷是因心房颤动导致心动过速,反复心力衰竭发作,如果再不及时治疗,可能引起生活质量和运动耐力降低、心功能持续下降及脑卒中和死亡率增加的风险。
但对于张爷爷而言,药物治疗已作用不大,房颤射频消融手术是更为适合的治疗方法。
射频消融术是一种微创介入性技术,是将电极导管经血管送入心腔特定部位,释放射频电流让局部心内膜及心内膜下心肌凝固性坏死,这样一来可以阻断快速心律失常异常传导束和起源点。
难上加难:患者是个“镜面人”
射频消融的难点一个是在于对血管的保护,另外一个就是对病灶的精准定位。而张爷爷的情况,恰好让这两个难点“难上加难”——张爷爷的心脏和别人不一样,通过影像检查,提示胸腹腔脏器均呈“镜像反位”。
也就是说,老人家的心脏是在右侧,这样特殊的生理解剖结构给手术带来了更大的挑战。“除了解剖结构不一样,患者的心脏血液循环路径也与正常人不同。”成都市第三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心律失常组主任医师刘汉雄表示,所有的操作与常规手术相比,均为反向操作,“难度会增加。特别是房间隔穿刺风险极大,每一步操作都得反向思考,否则可能引起损伤。”
精准施治:团队协作成功闯关
针对张爷爷的特殊情况,刘汉雄主任医师、杨国澍副主任医师医师同超声医学科、放射影像科、心脏大血管外科、麻醉科等开展了多学科会诊,探讨个体化的手术方法。经过多学科探讨,最终制定了“心腔内超声引导下行房颤消融手术”的方案。
同时,房颤团队运用国际先进的三维标测系统提前构建出了张爷爷的心脏三维立体模型,能够精准标测出病灶所在,为精准化治疗的开展奠定基础。
术中,刘汉雄主任医师、杨国澍主治医师在心腔内超声指导下,精准完成了房间隔穿刺。经过3个小时的努力,顺利“封印”病灶。经检测,张爷爷的房颤转为窦律,成功解决了问题。术后,张爷爷康复情况良好。
目前,张爷爷已顺利出院。(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