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四川新闻9月18日(曾鹏)近日,一场集无人机森林灭火实战应用探索、西南高山林区隔离灭火的实战应用、林城相嵌地带森林火灾扑救、南方低温雨雪冰冻灾害救援等9个课题研究和快反班组“训战考”一体模式研究、搜救犬分队“建、训、战”体系化探索、“三断”条件下信通保障应用手段规范等13个战训法创新,长达7小时的网上战训法创新研讨交流,让四川省森林消防总队4个支队、3个直管大队及湖南、湖北、重庆3个机动队伍和西南应急救援中心筹备组全体成员意犹未尽。

2020年5月7日发生在四川省凉山州冕宁、喜得两县交界处的森林火灾,火场初始位置并不陡峭险峻、也有道路可以通行,但因持续大风,火势迅速蔓延数个山头,烧至山路崎岖、陡峭险峻,无网络覆盖、水源分布的大凉山腹地。
虽然后续队伍通过远程输水、接力供水成功扑灭林火,但因火场跨度大,火场没有公路和简易道路,无论总队的便携式水车、联合指挥部调配的洒水车、凉山消防救援支队水罐消防车都无法第一时间直达灭火一线,他们要么绕路前行到达相对较近的位置为水泵接力供水提供临时水源,要么等待挖掘机开挖拓宽道路后再陆续抵近一线辅助灭火。两种方式在火场形势瞬息万变的情况下都无法实现队伍快速封控火势,车辆机动灵活的优势丧失殆尽。另一边,森林消防员因火势快速蔓延、火场不断扩大,力量部署调整后重新寻找水源、攀爬峭壁高山、铺管架泵接力输水,也要耗时三四个小时,加之火场罕见的24小时不间断大风,不仅“车追着火跑、人追着火打”难以实现,预设的隔离带、布设的阻击阵地多次还没亮相就被火爆、飞火轻易甩在身后。
复盘中,有19年森林草原防灭火经验,时任西昌大队教导员赵先忠吐槽24小时风不停、且风向不定,火场火势和蔓延方向也一会一个样,每一次变化,队伍从山底架起水泵管线就要做一次调整,还是第一次完全被林火牵着鼻子走。“追着火翻了两座山才把火头拦截在风力发电机前面。”有24年工作经验的盐边大队大队长杨洪涛深有同感。他们一边激烈讨论针对性引进新装备、最大限度发挥手中灭火器材的可行性措施。
新装备引进需要经费、招标,更需要实战检验,不能一蹴而就;现有人员装备器材重回火场,现地复盘研训,两条腿走路,一刻也不耽误。随后,各级指挥员带领队伍按现地复盘、任务互换方式重回灭火一线组织装备战法研训,总结提炼快反通信车、多功能森林消防车、大功率水泵、便携式水泵车等11类救援装备的实战应用规程和以水灭火“五步法”和“五个链条”,破解了“5·7”灭火中有劲使不出、步子跟不上的难题,战法也在森林消防队伍中得到推广。

四川省森林消防总队及所代管的湖南、湖北、重庆3个机动队伍和西南应急救援中心筹备组,针对管护区地跨青藏高原、横断山脉、四川盆地、重庆山城和湖南、湖北广袤山林及纵横水系,队伍长期担负着森林草原火灾、地震、山洪、低温雨雪冰冻等多样化灾情应对处置任务的实情,近年来持续开展战训法创新研训,积极探索“全域机动、全灾种救援情”职能使命下灾前防范、灾时应对、全力救援的综合能力,引领队伍加快强能提质、转型升级。
2020年3月底,特勤大队一中队在木里县项脚乡成功追击一处上山火后,受命前往山脊扑打一断续火线。由于林密坡陡、通视条件差,消防员根据导航两次靠近火线均被断崖阻隔。总队使用无人机“救援属性”,寻找确定最佳行进路线后,直接抵近喊话,引导队伍快速接近火线,为及时扑灭火灾赢得了宝贵时间。
他们开发的无人机“救援属性”除空中引导外,还有定点喷射悬崖火和悬停吊桶灭火等功能,在雅江“3·15”森林火灾扑救中,在3号火场湾地沟和2号火场方向分别运用12旋翼无人机挂载高压泡沫水基灭火剂和重载无人机悬挂150公斤吊桶,成功处置多处绝壁悬崖火点、烟点,为队伍高校安全灭火提供了技术支撑和战术支持。

据悉,此次网上战训法交流,不仅对森林草原灭火、特种灾害救援和信息通信保障3大类13个创新课题进行固化推广,还围绕以火灭火、无人机实战灭火、森林火灾特殊情况处置、地震救援、低温雨雪冰冻灾害救援、抗洪抢险等9个课题进行了研讨交流,进一步完善全灾种救援战法体系建设,不断强化队伍综合救援能力的同时,还通过“联训、联防、联演”带动四川、湖南、湖北、重庆三省一市防灾减灾救灾水平整体跃升、协同发展。(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