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四川分社正文

首页 > shouye > 四川日报

蓄留面积和产量均为全国第一 四川再生稻还有哪些瓶颈需要突破?
2024年10月20日 09:54 来源:四川日报 编辑:韩金雨

  2023年,四川再生稻蓄留面积550万亩左右,其中有收面积489.6万亩,平均亩产131.2公斤,总产量64.3万吨,占全年水稻总产量的4.3%左右

  相比2020年,去年四川再生稻有收面积增加56.2万亩,平均亩产提高4.2公斤。一些示范区不断涌现出“再生稻亩产超400公斤、两季亩产超吨粮”的高产典型

  金秋十月,四川水稻早已陆续归仓。但在川南的泸县、富顺县等地,“种一季、收两季”的再生稻田迎来第二季丰收。

  再生稻,是在每年7—8月头季水稻收割后,利用稻桩重新发苗、长穗、抽穗,并在10月成熟收割的水稻,可实现一种两收,从而提升粮食产量。再生稻需要较好的温光条件,因此四川的再生稻主要集中在川南的泸县、合江县、富顺县以及川东部分区域。

  作为全国再生稻蓄留面积和产量第一的省份,四川再生稻生产探索出哪些经验?还有哪些瓶颈需要突破?近日,全国再生稻生产现场推进会在泸县召开,专家们希望能探寻到答案。

  品种和技术高效协同

  再生稻生产水平提升

  10月10日一早,泸县潮河镇五谷寺村的再生稻田迎来推进会参观队伍,华中农业大学教授黄见良就在其中。

  跳上田坎,黄见良用手掌托起一穗稻谷仔细观察,“齐穗率高,穗子还大,长势不错!”作为再生稻栽培专家,尽管指导过全国不少的再生稻产区,但五谷寺村的这片稻子仍给黄见良留下深刻印象。

  五谷寺村位于川南中稻再生稻产业集群的核心区域。去年,这片稻田实现中稻(头季稻)平均亩产779.1公斤、再生稻平均亩产420.3公斤,是四川再生稻高产水平的代表之一。

  水稻是四川第一大粮食作物,产量占全年粮食总产量的40%以上。近些年,四川大力挖掘单位面积粮食产出潜力,“种一季、收两季”的再生稻,意义更加凸显。

  数据统计,2023年,四川再生稻蓄留面积550万亩左右,其中有收面积489.6万亩,平均亩产131.2公斤,总产量64.3万吨,占全年水稻总产量的4.3%左右。

  在温光条件并不具优势的四川,这样的产量成绩实属不易。

  “为推动产量提升,我们在品种和技术高效协同上下了一番功夫。”农业农村厅相关负责人介绍。

  水稻再生能力强弱,品种十分关键。四川再生稻生产集中在温光条件相对较好的川南、川东稻区。根据这些区域的自然生态条件,四川确定“生育期适中、再生能力强、双高产、抗倒伏、品质优”5项核心指标开展品种筛选应用。同时,统一品种、播期、育秧、栽插规格、施肥、病虫防治、留桩高度等技术并推广,全省再生稻主推技术覆盖率超过97%。

  在川南中稻再生稻产业集群的示范下,这套品种技术协同推广的高产经验带动全省再生稻产量水平提升。相比2020年,去年四川再生稻有收面积增加56.2万亩,平均亩产提高4.2公斤。一些示范区不断涌现“再生稻亩产超400公斤、两季亩产超吨粮”的高产典型。在合江县再生稻高产攻关示范片,去年平均亩产达到489.9公斤,创造全省再生稻最高亩产纪录。

  机收产量受损、种植效益偏低

  两大瓶颈亟待突破

  尽管四川已占全国再生稻种植面积和产量首位,但依旧面临不少生产难题。

  “大家看这两台水稻收割机,最大的差别是什么?”在推进会参观环节的农业机械展陈区,泸县农业农村局土肥与农机服务股负责人颜波抛出问题。

  “履带宽度不一样!”有人给出答案。“是的,这是专门为减少机收头季稻对稻桩的碾压而设计的再生稻收割机,目前已在泸县试验推广。”颜波说。

  这场问答背后,是四川再生稻生产面临的关键瓶颈之一。近年来,水稻全程机械化生产率不断提升,但头季稻收割时机械碾压稻桩,导致再生稻出芽率低、产量受损。根据估算,机收可造成再生稻产量损失高达30%—50%。头季稻机收与再生稻蓄留之间的矛盾,是目前制约四川再生稻蓄留面积增长的最大因素。

  种植效益偏低也制约了单产的提升。

  许多人不知道的是,再生稻灌浆期避开高温,灌浆质量更高,稻米的品质普遍比头季稻更好。“但绝大部分再生稻谷还是被当作普通稻谷售卖,品质与价格并不对等,农民种植效益低。”黄见良说。

  “另外,有些产粮大县难以拿出专门资金支持再生稻产业发展。同时,按照现行的统计制度,虽然再生稻纳入粮食产量统计,但种植面积未算成粮食种植面积,不能同等享受粮食补贴政策支持。大户增加投入和改善管理的积极性不高,也限制了再生稻单产的提升。”农业农村厅相关负责人表示。

  值得注意的是,泸县、富顺县等再生稻生产水平较高的区域已开始积极探索。在效益上,各地依托龙头加工企业发展订单生产,建立“企业+村集体经济+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培育出“川·泸”“世兰香”“富又顺”“雒源香”等再生稻米品牌,实现产业价值提升,年销售额突破1亿元。

  今年,泸县绿之源种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与泸县世兰香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签订优质中稻再生稻订单生产合同1200亩。“按照约定,专合社的再生稻谷出售价格高于市场价10%,可实现亩均增收150元左右,为专合社年增收约18万元。”泸县绿之源种养殖专合社负责人龙洪烽说。

  机械收割与再生稻蓄留的矛盾也在逐步缓解。在川南,适用性小型机械正在试验推广。这种机械根据收割机的履带和机身宽度决定头季稻栽插规格,兼顾头季稻和再生稻平衡增产。

  记者 阚莹莹

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本网或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新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本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联系方式: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采编部 电话:+86-28-629387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