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四川新闻11月7日电 (邹立洋)近来,泸州市龙马潭区金龙镇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与中心大局共融互促,聚焦共同富裕、农旅发展、基层治理三个促进发力点,坚持兴村富民目标,助推各民族事业发展,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坚持以“三聚力”赋能推进新时代民族团结进步。
同心聚力探索共同富裕路,凝聚民族团结进步向心力
夯实以糯红高粱为主导,精品水果、应季蔬菜等为补充的“1+N”农业产业布局,积极探索以糯红高粱为特色主导的共富路径,推动各民族共建共享。
民族团结凝心聚力。坚持政府引领统筹,以特色产业发展助推民族团结工作,引领各族群众利益联结规模发展,通过人股分红、托管服务、要素入股等方式,依托邻村组团、村企共建、品牌共享等模式,深入推进“各族群众+党支部+企业+集体经济合作社”的“四位一体”经济发展模式,吸纳各族群众链上产业链,依托糯红粱“产供销”一体发展模式,实现农业增效,各族群众增收。依托市级三星级“龙马潭区红粮现代农业园区”、金坛有机高粱园区等连片效应,链接苗族、哈尼族、彝族、壮族等90余名各族群众、10余名家庭农场等实现品质有机高粱核心区面积1.2万余亩,探索出了“园区带各族群众、园区带多农主体”的现代化红粱发展之路。2023年全镇高粱订单种植面积达12515亩,产量2971吨,产值2736万元,促进各族群众人均增收1100余元。
社群同心聚智聚力。链接各族群众与泸州老窖公司等涉农企业、“田秀才、土专家”的乡贤群体以及网红“农创客”的新的社会阶层人士等的优势能量,赋能共同富裕路径探索。与泸州老窖公司建立“订单高粱”种销合作模式,采用统一良种供应、统一肥料育秧、统一连片种植、统一集中管理“四统一”全链方式,为各族群众、家庭农场、种养殖大户专业合作社等提供技术服务、产销联系、督导管理等保障。汇聚10余名乡贤农业能手,采用结对帮扶模式,通过专业化培训、精准化帮扶、全程化指导,帮助引导各族群众学习糯红粱种植。目前,依托乡贤+服务全链条化帮扶,帮助解决育苗育种技术、病虫防治、提质增量等问题70余条。汇聚以“农创客”网红为代表的新的社会阶层人士新媒体从业人员,充分发挥其专业精、思路新、推广强特长,推动“互联网+农业”结合,依托抖音、微信公众号等平台,宣传推介相关资讯16篇,总转发量约达2.2万,浏览量超10万,助力有机红粱5A认证,创品质品牌达效益共享。
同心聚力开拓农旅发展线,绘就民族团结进步新画卷
依托万亩高粱、千亩果蔬等农业农村特色资源禀赋优势,以“一基地、三举措”为着力点,推进“农旅融合+民族团结进步”发展模式。“一基地”即同心共富·四季果园采摘基地,依托荷花、高梁等基地优势,注重民族团结与乡村振兴共融,打造“春摘桃、夏赏荷、秋收梁、冬尝鲜”四季农旅环线,推进乡村产业发展,促进各族群众增收致富。2023年全年依托特色高粱、精品水果、应季蔬菜等农旅产业创造各族群众就业岗位200余个,稳定增加各族群众收入每人每年2500元。“三举措”即资金汇聚、人才培育、社群联动。
汇聚资金。2023年以来,市、区、镇各级先后组织30批次对口部门、企业和团队到镇考察调研,汇聚整合中省集体经济扶持项目、高标准农田等涉农项目资金4000余万元,聚力同心共富·四季果园采摘基地、1.1万亩高标准农田等服务全域农旅发展项目,推进各族群众“幸福工程”建设。
培育人才。依托“酒城人才聚集”行动,围绕糯红高粱、精品果蔬、农村旅游等发展计划,探索建立乡村农旅发展“筑巢引凤和就地取材”发掘培养机制,培育了一批以乡贤为主体的“田秀才、土专家、农创客”。打造培育了以乡贤尖尖山特色家庭农场黄桃采摘网红点、曹坝村现代化大棚蔬菜基地研学点等为例的农业新型经营主体10余家。
联动社群。广泛引入企业、乡贤等社会力量,激发各族群众内生动力,共同参与农旅发展,汇聚融合联通企业、乡贤养殖业公司、家庭农场等资源,形成“一星四射”农旅产业布局。采取“宣传推广+品牌打造”、“销路拓宽+特色深挖”等多社会群体参与的联动模式,实现协同农旅发展成效“1+1>2”。依托“幸福工程”开展了民族融合“农人三项”农耕技艺比赛、同心同行黄桃采摘节、同心兴乡爱心捐赠会等活动10余次,扎实推动民族团结与乡村振兴有机融合、同频共振。
同心聚力答好基层治理卷,共建民族团结进步好家园
“党建+统战”。坚持党建引领、统战聚力,以强化党建为引领,推动组织共建为抓手,积极构建“统战+网格”的基础组织网络,引领党外知识分子、民营经济人士、新的社会阶层人士等群体,聚焦乡镇中心任务及各族群众关心的大事要事,围绕基础设施建设、乡村振兴等中心任务,融入网格参与治理,助推“统战对象”转变“统战力量”,建强乡镇、村(社区)、网格三级治理力量,延展治理服务半径。推动与民革龙马潭区支部的共建共享,推进主题活动联办、共建事项共享,开展了法律宣讲、政策解读、企业引进等共建活动,打响全区“结对共建”品牌,汇聚基层治理力量。
“民生+统战”。用好党群服务中心、同心教育基地等民族共融资源,引导各族群众开展“民族团结一家亲”联谊会、“结对共建”、“同心共富”等民族团结进步系列活动,积极鼓励各族群众建言献策,助力镇域高质量发展。2023年,组织开展现场考察3次,参与100余人次,收集涉及乡村农旅发展、社区场镇提质等建议20余条。充分鼓励党外知识分子、民营经济人士、新的社会阶层人士等群体深耕主责主业、积极履职尽责和无私奉献相结合,在重点领域、重要关头、镇域需要承担责任,积极作为。近年来,社会各界致力民族团结进步家园建设,“同心聚力谋发展”推动镇域高质量发展,累计捐款70余万元,捐赠路灯150余盏,便民修路8000余米。(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