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四川分社正文

首页 > shouye > 中新网四川

川剧《报恩记》:一种价值,一种传统,一种传承
2024年11月15日 09:21 来源:中新网四川 编辑:曹惠君

  姜薇:一种价值,一种传统,一种传承——川剧《报恩记》观后

  近日,川剧《报恩记》在四川省文化艺术中心精彩亮相。该剧由中共泸州市委宣传部、泸州市文化广播电视和旅游局出品打造,泸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习所老中青三代演员联袂倾情演出。讲述了泸南安抚使冯楫幼年丧父离母,及长,官居于泸,在乞食群丐中寻得老母,历经波折与母团圆,遂建塔以报母恩的故事。是一部兼具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的新编传统戏。笔者能力所及,仅从文化和创作价值取向上谈谈微末体会,敬请批评。

  一、传播一种精神价值:孝在于质实,不在于饰貌

  价值观是文艺创作的基石,文艺作品成风化人,传承道德观念,弘扬中华民族伟大精神,系紧中华民族的精神纽带,是一部好戏的责任所在。川剧《报恩记》大力弘扬了敬老尊亲的中华传统美德,并进一步挖掘了孝敬尊亲的深刻含义——孝在于质实,不在于饰貌。剧中前四场冯楫夫人窦素衣,对于认乞者为母一直心存芥蒂,但又念及夫君的母子之情,左右为难,于是向冯楫提出待到天黑之时,悄悄认人,就近安置,月月供养。冯楫反问夫人,孝敬难道只是父母有吃有穿就行了?夫人答,送其终老也算报恩,认乞为母传扬官场将有碍仕途。此想法博得冯楫大怒,他斥责夫人嫌贫爱富,市侩愚昧……后来,冯楫冲破同僚以“冯楫不认至亲”为名设下的圈套和诬告,其孝心决心,感化了夫人,在夫人的帮助下,终得与母相认,并医治母亲双眼,遂得圆满。冯楫的所作所为生动诠释了什么是孝敬,便是剧中结尾所唱“要的是堂前笑声儿女孝顺和和美美一个家”。映照当下,我国人口将进入中度老龄化阶段,赡养老人事关千家万户,在时代高度发展的今天,很多人马不停蹄地投奔个人前程,对孝敬的观念和窦素衣一样,仅停留在有吃穿,送终老。《报恩记》对孝敬尊亲的含义做出了升华,不仅保证父母的衣食住行,儿女也要为其提供情绪价值,共建和谐美好的家庭,这种价值观的传递极具现实意义。

  二、回归一种创作传统:立主脑,减头绪,密针线

  川剧《报恩记》的故事简洁明了,一条冯楫认母的主线贯穿到底,围绕主线,细密地编织了主角冯楫面对的内外两重阻碍,外部阻碍来自同僚的陷害,内部阻碍来自夫人的内心芥蒂,冯楫以身作则,以情化人突破阻碍,最终与母相认,获得圆满。全剧没有不必要的头绪和情节,矛盾突出使剧情更加紧凑和精炼,这非常符合传统戏曲的创作理念。李渔在《闲情偶寄》中提出,“头绪繁多,传奇之大病也。《荆》《刘》《拜》《杀》之得传于后,止为一线到底,并无旁见侧出之情”。川剧具有雅俗共赏的文化品质,具有通俗性、传奇性、喜剧性等特征,故而笔者愚见,川剧不宜表现过于复杂的故事,剧情一复杂,难免结构重叠,故事线反复交织,枝蔓缠绕,沉重繁复。川剧著名剧作家冉樵子也有“一面文来一面俗”的创作主张,即写文章写戏要通俗易懂,符合情理,不必故作高深与玄虚。一部戏讲好一个故事,传递一种价值观足以。从这个角度上来看《报恩记》,无疑是成功的,是对传统创作方式的一种理性回归。

  三、坚守一种艺术传承:行而不缀,未来可期

  川剧《报恩记》首次演出是在2017年10月,此次亮相第六届川剧节暨四川省第二届川剧汇演又历经数月精心打磨。该剧属于典型的川剧泸州河流派艺术,既有传统高腔的本味韵味,又融合了莲花落、柳连柳,油纸伞、跳花灯等泸州非遗元素,令人耳目一新,充分展现了泸州地方文化的内涵和魅力。

  近五年来,泸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排演了川剧《赤水河畔》《报恩记》《潮起大江》,复排了传统经典川剧《柳荫记》,几乎以一年创排一部大戏的频率,体现出了全团对川剧传承与发展事业尽的担当,获得了不错的反响。在这期间,更是发掘和培养了一批极具潜力的青年优秀演员,此次饰演女主角窦素衣的是“00后”演员李灿,她的唱腔婉转清丽、高亢悠扬,表演张弛有度,将豪门千金为维护脸面而产生的内心争斗,表现得有理有据,游刃有余,丝毫未见年轻演员的青涩,在此次全省地方院团演员交流的大舞台上初露头角,值得肯定。老话讲,戏曲是角儿的艺术,培养优秀的青年演员,提升演员的表演技艺,始终是一个院团的核心要务。泸州非遗所正是以以戏带人的方式,在川剧艺术传承与创新的道路上,用诚挚的态度一步一个脚印,稳扎稳打,行而不缀,未来可期。(作者系四川省剧目工作室(四川艺术基金管理中心)剧本创作部副部长、三级编剧姜薇)

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本网或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新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本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联系方式: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采编部 电话:+86-28-629387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