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四川新闻11月15日电 近日,成都市雅澜社区,84岁的老人周应芬邀约90岁的老人聂兴英一同来到社区开展的银发康养手工“花园聚会”活动现场,与年龄差不多的老人们聚在一起学习编织钩针,现场钩出了各种实用的手机包、手套、摆件等。

原来,这是四川省妇女手工编织行业协会以编织钩针技能为抓手,立足社区开展的“银发康养手工”进社区项目。该项目通过培训低龄老人学习钩编技艺,孵化低龄陪伴高龄老人的“老有所为”志愿者队伍,实现了“老人相伴,邻里相助”的目标。
今年5月,四川省妇女手工编织协会在四川省妇联的指导下,分别在成都致强社区和雅澜社区进行试点“银发康养手工”项目。社区的接待厅、会议室和党支部活动室,都陆续开展了面向低龄老人设置了钩编技能、老人护理和法律知识课程,还建立了微信群供老人们在线上切磋技艺。
据悉,四川省妇女手工编织协会共举办23期“银发康养手工项目——妇女手工技艺骨干培训班”,培训56至70岁老人共计284人次,创建了“老有所为”志愿者服务队,现有注册志愿者152人。协会在致强社区建立了“青秀城”、“瑞祥御锦”和“西林豫府”康养手工小组;在雅澜社区成立“老协手工编织小组”和“妇女手工编织兴趣小组”。5个小组开通了5个老人互助钩编微信群,每周开展2小时“花园聚会”活动,实现了低龄老人陪伴高龄老人的服务。
“老人们渴望邻里之间的交往与互助。‘银发康养手工’进社区后,老人们在享受钩针编织乐趣的过程中,不仅享受‘老有所学,老有所为’的美好时光,也获得了自己才华展示的成就感。更可贵的是它增进了邻里感情,与社区关爱老人的工作非常契合。”雅澜社区党委书记陈超说。

“仿佛又回到了年轻时候,每当大家展示和交流作品时,心里充满了愉悦与自豪感。非常感谢活动主办方对老年人的关怀和支持。”致强社区80岁的施璞琼表示。
“我没想到老了,还学了一门手艺。自从参加培训后,我迷上了钩编活儿。我为儿媳钩编了一款包包,她见人就夸我心灵手巧,说送我钩的包包给同事特别有面子。我真的感觉好幸福。”雅澜社区63岁的孙世仙说。
“银发手工康养”进社区不仅改变了老人们们的生活节奏,也使老人们变得自信和快乐。雅居乐社区65岁杨萍感慨地说:“小区邻居们平日里没有交集,自从社区建立了银发康养编织小组后,我们这些老人们在一起共同学习和交流,增进了邻里之间的感情。”
据悉,该项目成功创建了“老有所为志愿者服务队”,实现低龄老人陪伴高龄老人的目标后,为实现项目在社区的常态化,引导老人们按小区院落选举钩编小组长。
致强社区71岁的李阳琼就凭借着其精湛的技艺和热情的服务,赢得了老人们的信赖和尊重,被推选为“青秀城”院落小组长。41岁的宝妈魏霞担任“西林豫府”的小组长后,以严谨的组织能力和创新思维,带领老人们在钩编作品方面不断地突破自我,创作出一系列精美的编织作品,为小组承接企业订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我们还通过‘花园聚会’这一形式聚集社区宝妈学习钩编技艺,在鼓励年轻一代传承手工技艺的同时,吸纳她们成为服务邻里老人的志愿者。同时,调动协会会员企业资源,协调解决生活困难的低龄老人就业难与妇女手工行业微小企业用工难的问题,将妇女手工行业与‘银发经济’进行创新结合。”四川省妇女手工编织协会有关负责人表示。
目前,成都城市之窗文化发展有限责任公司将“银发康养手工”项目纳入公司的“手作之爱”手工创业帮扶计划,按市场需求给各个钩编小组下订单,探索“公司+社区钩编小组”的银发经济模式。”(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