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新闻网

首页 > shouye > 中新网四川

张馨宇:观新编现代川剧《马多福的金饭碗》有感
2024年12月10日 14:42 来源:中新网四川 编辑:曹惠君

  由达州市艺术文化中心出品的达州新编大型现代川剧《马多福的金饭碗》在成都城市音乐厅上演。这部剧在开演以来广受好评。据悉,该剧已获得了第三届四川艺术节四川文华戏剧文学奖,并入选2024年度四川艺术基金资助项目。它的成功在于,将传统川剧与现代艺术表现形式有效结合,并且在内容中包含了深刻的主题,让观众在看剧的同时也能思考当下的生活状况,其中的核心主题就是呼吁人们要珍惜来之不易的粮食,理解和尊重农民的不易。真正珍贵的不是“金饭碗”这个所谓的物品,而是在于通过自身的辛勤劳作和努力换来的收获和幸福。“金饭碗”只是一个普普通通的碗,但“金饭碗”是老乡的恩情是绝境里的一束光。人生就像这只碗,装着苦难与酸甜,诚信善良也是金碗,有父母的温暖妻儿的平安。《马多福的金饭碗》是传统川剧与现代川剧的结合,是一种创新与传承的艺术探索,这使故事情节、舞台表现形式更加丰富多样。

  在题材与故事方面

  现代川剧在题材上更加多元化,融入当代社会热点和人们的生活现实。用更加贴近生活的主题,更好地激发观众的共鸣。在《马多福的金饭碗》中反映了现代家庭矛盾、农民辛勤劳作的不易。马多福和妻子王兰香、弟弟马伟华、儿子马锦言长期有矛盾,为了继承父亲的财产和家传“金饭碗”,四人被强迫回老家去种一季稻谷。四人种粮食的过程经历重重磨难和考验,在此过程中也逐渐理解劳动的意义、家人的关心与支持。在恶劣的天气情况下同家人与村民齐心协力保护庄稼,可最后马多福却遭受妻儿、弟弟的离去,在心灰意冷之际,家人们又重新回到了他的身边,与最亲近的人分享了通过自己的汗水换来的白米饭,也获得了父亲的“金饭碗”。剧情起起伏伏,扣人心弦。在整个故事中马多福面临了爱情、亲情的考验,这也是父亲的最终目的,是他留给子孙的考验,让家人真正理解所谓的财富。整个种粮的过程也是人生的过程,人生路上没有一帆风顺,路途中总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境,同时还要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家庭与事业的问题,生活就是有苦有甜。开头与结尾都是一家人在一块吃饭,但心境却截然不同了。

  在表演形式方面

  传统川剧注重唱、念、做、打等基本功,而现代川剧则可能会借鉴其他戏剧形式,如话剧、舞剧、音乐剧等,采用更灵活的舞台表现手法,增强观众的参与感。本剧还以轻喜剧的形式惹得观众啼笑皆非。在《马多福的金饭碗》的台词中还加入了大量四川方言的歇后语,作为四川地区的观众会更加有共鸣。四川方言属于西南官话,也能够使外地观众听懂,不单单受限于西南地区的观众,还能被全国观众所接受。除此之外还有传统川剧与现代剧的结合。例如川剧杂耍技艺、歌舞表演。在每一节开头都会有歌队出现,用现代舞与川剧唱腔的表现形式,来引出后续会发生的故事,现代川剧的表现形式让年轻人也能接受。在剧场当中,观众不再是以老年群体为主了,在现场还有更多的年轻人,甚至是小朋友走进了传统戏曲舞台的剧场。而我相信这也是未来传统戏曲的发展的趋势,相信会有更多人愿意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并有更多的年轻人可以更好地学习传承下去。

  在音乐与舞美方面

  现代川剧在舞台上会利用灯光、音响和舞台设计的现代化手段,提升川剧的视觉冲击力,增强故事的表现力。例如在故事开头一家人在饭桌前吃饭时,突然从天而降一个巨大的金饭碗给观众极具冲击力的感受。在音乐上,现代川剧会融合流行音乐、电子音乐等元素,使其更符合年轻观众的审美。同时在舞台上使用现代艺术装置,创造出既有传统气息又具现代感的表演环境。例如在舞台上的道具布景都会与剧场中的LED屏有效结合,传统的川剧更注重写意的表现手法,但在《马多福的金饭碗》当中,我们所看到的各种景的设置都非常写实,但又很简洁。此外演员的妆造上,在以往的印象中川剧都是穿着戏服在舞台上进行表演,但作为一部现代川剧,演员服装上的设计会更加贴近现实生活,通过服装也能让演员与观众拉近距离,让观众更好地进入到故事并产生共鸣。

  在角色与表演方面

  传统川剧在演员的表演上会更注重自身的身段、唱腔,表情会更加夸张。而现代川剧在角色塑造上更加立体,重视人物的内心世界与情感变化。现代川剧融合了传统的戏曲元素与现代舞台艺术,演员在表演时不仅使用传统的身段、唱腔,还融入了更为丰富的肢体语言和表情,增加了表演的层次感。表演者在技艺的基础上,可能更强调情感表达和角色的心理活动,使观众能够产生共鸣。现代川剧中演员的表演会更加细腻,在演员的台词中加入了大量的对白,而在没有台词时,演员也能够很好地把握人物性格状态,每一个角色都有鲜明的特点,在这一点上与我们看到的话剧表现形式更加贴近,但是又包含了川剧本身的戏曲唱腔部分。

  如今,中国传统的戏剧文化,以不同创新形式出现在大众的眼前。在未来会有更多的艺术表现形式。传统与现代的结合,不仅是对川剧形式的创新,更是对其文化价值的延续。这样的探索有助于川剧吸引更广泛的观众群体,保持其活力与生机。(作者系四川师范大学影视与传媒学院戏剧专业硕士研究生张馨宇)

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本网或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新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本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联系方式: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采编部 电话:+86-28-629387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