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新闻网

首页 > shouye > 中新网四川

冠军车轮上的斗士:自行车世界冠军穆迪的运动极限挑战
2024年12月12日 15:30 来源:中新网四川 编辑:曹惠君

  中新网四川新闻12月12日电 (许小青 金明正 刘佳怡)如今,自行车运动在中国已经迎来了惊人的热潮。作为曾经的顶尖选手,近日,自行车世界冠军穆迪来到新网银行Sports Talk直播间,与大家分享她与自行车运动的不解之缘。

自行车世界冠军穆迪。新网银行供图

  出生于齐齐哈尔的穆迪,自小就是体育尖子生,初中时体育老师就建议她尝试体校。那时的穆迪是班里的班长,班主任和父母都怕耽误她的学业,但在穆迪的坚持下,最终她还是进入了齐齐哈尔的铁路体校学习跨栏。

  高中时,穆迪迎来了与自行车结缘的时刻。省里的自行车队来体校挑选苗子,她因晚到而差点错过省自行车队选拔。但在体校老教授的推荐下,穆迪仅做了两个动作就被挑中。不久后,穆迪与省队的数十名队友前往北京集训。她在200多名选手中脱颖而出,入选了国家自行车队。

  穆迪认为自己并非天赋型选手,她在国家队八名选手中是最后一位入选的。她一直以来都疑惑自己被挑中的原因。多年后,与国家队领队重逢,领队告诉她,在各项能力测试中,穆迪并非领先。但她在测试的冲刺阶段一直在大喊并坚持冲刺,哪怕在体能逼近极限之时,也没放弃。最终,穆迪用她强大的意志品质打动了领队。

  2001年,亚洲自行车女子培训中心成立。在北京奥运会之前,中国在自行车项目上取得过的最好成绩是季军。穆迪入选国家队后和队友们在该机构接受封闭培训,备战北京奥运会,希望国家队能在北京奥运会上取得历史性的突破。

  2006年,穆迪在澳大利亚悉尼站场地世界杯凯琳赛首次夺冠。当时她和美国选手几乎同时冲过终点,通过借助“鹰眼”技术,裁判最终宣布穆迪夺冠。然而,2007年,穆迪在训练体能时意外挫伤,导致右膝前交叉十字韧带断裂。

  前交叉十字韧带断裂是体育圈最严重的伤病之一,至少要恢复9—12个月才能够完全进入最佳状态,且很多运动员在康复后依然会复发。无望参加北京奥运会的穆迪只能选择接受手术治疗,并度过了一个长期的康复过程。为了防止自己的肌肉萎缩,她每天都裹着厚厚的护膝,拄着拐杖去力量房锻炼左腿的力量。这段时间,穆迪也想过放弃,但在队友和教练的挽留之下,充满斗志的穆迪还是继续了她的运动生涯。

  2010年,穆迪的父母第一次去现场观看穆迪的比赛。然而,穆迪在那场比赛中意外摔车。父母因担心穆迪,希望穆迪退役,但穆迪仍坚持留下。那一年,穆迪接触自行车运动正好十年,她希望能用更多的荣誉给自己的运动生涯画上一个圆满的句号。

  2013年10月,沈阳全运会自行车比赛结束后,获得全运会铜牌的穆迪亲吻自行车后泪洒赛场,向自己为之拼搏过的青春年华挥手告别。退役后,穆迪选择到北京体育大学读硕士,并以访问学者的身份到美国明尼苏达大学学习了一年时间。穆迪深入学习理论知识、仔细钻研新的技术动作,在学成归来后进入黑龙江省队担任教练,希望把自己毕生所学反哺家乡队伍。

穆迪与主持人和嘉宾在新网银行直播间。新网银行供图

  新网银行全新打造的Sports Talk直播节目,以“在运动中发现更好的自己”为口号,旨在传递积极向上、自信自强的正能量,践行社会责任,推动全民健身。节目邀请运动明星来到新网银行直播间,讲述他们追寻热爱、突破自我的经历,关注职业生涯与转型、体育项目现状及发展、青少年体育教育等话题。

  在新网银行直播间,穆迪表示,自行车是体力和脑力结合的综合运动,运动员既要有充沛的体能和爆发力,也需要有在危急时刻随机应变的智慧和过人的胆量。她说:“我们经常会在冲刺的时候,遭遇前面选手在阻挡你的情况,要想超越他从外围超越又很难。如果这时两个人在加速的时候有一个空隙,那这个小小缝隙你敢不敢过去?如果从这个缝隙中间过去,可能摔倒的风险会比较大,但是如果过去了,就离冠军很近了。它挑战的是极限当中的反应,在达到速度极限和耐力极限的时候,还要考验选手的瞬间决策能力。”

  随着技术的进步,自行车运动的科技含量也在逐步提升。穆迪回忆,曾经英国运动员的装备是严格保密的,比赛结束后要强制归还给队里。如今,全世界的自行车运动专用车都较穆迪在役期间有着天差地别的变化。如今的中国自行车运动领域,除了原本就位于领先位置的女子短距离项目外,男子的几个项目也逐渐追赶了上来。

  现在的穆迪拥有黑龙江生态环境形象大使和禁毒形象大使双重身份,她希望能借助自己的影响力为家乡带来更多正向的声誉。2025年亚洲冬季运动会即将在黑龙江省哈尔滨市举行,今年又恰逢哈尔滨旅游热,在新网银行直播间,穆迪欢迎全国各地的朋友前往黑龙江省旅行,也呼吁大家多多关注2025年的哈尔滨亚冬会。(完)

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本网或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新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本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联系方式: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采编部 电话:+86-28-629387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