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8岁的小王(化名)在2023年初,遭遇了反复的腹胀和腹痛。经过院外检查,他被诊断为晚期小肠癌并伴有腹腔转移,失去了手术治愈的可能。面对诊断书,他心如刀绞——正值青春年华,是家中的支柱,他下定决心:“无论如何,必须尽快接受治疗!”在多方打听后,小王一家来到了成都市第三人民医院。
肿瘤一科的负责人骆竹媚接诊了小王。凭借丰富的经验和敏锐的洞察力,她仔细询问了病史并查看了检查资料。了解到小王的母亲、外婆和舅舅都曾患有不同类型的癌症,她怀疑小王可能患有家族遗传的癌症易感基因疾病——林奇综合症。
尽管小王之前在外院的基因检测结果为MSS(微卫星稳定型),与临床表现不符,骆主任还是立即联系了医院病理科主任,重新对患者的标本进行了选材、制作蜡块、切片、染色和病理会诊等复核工作。同时,为患者提供了营养支持和心理安慰,为接下来的治疗做好准备。
经过病理科团队的反复验证和核对,证实了小王确实存在DNA错配修复功能缺陷,并有林奇综合症存在的可能。幸运的是,这类肿瘤对免疫治疗反应良好。经过多学科讨论,为小王制定了免疫治疗方案。
但是在进行免疫治疗三个周期后,小王的病情突然发生变化,再次出现腹胀、恶心和呕吐。复查CT显示小王出现了胃潴留和小肠梗阻,于是采取了禁食和胃肠减压等对症治疗,但效果不佳。
再次进行多学科会诊,肿瘤科、胃肠外科、消化科、中医科等科室共同为小王制定了中西医结合的治疗方法,并准备了手术应急方案。由于保守治疗效果不佳,小王按照原计划转入手术治疗,由胃肠外科伍映鑫医生团队负责。
经过3个小时的手术不仅解除了肠梗阻,还彻底切除了小肠肿瘤及其转移组织。术后的病理结果也证实了患者前期治疗的有效——所有切除的组织经过病理检查,未发现有癌细胞残留,实现了治疗后病理上的完全缓解,预示着小王有治愈的希望。
鉴于小王治疗效果良好,成都市第三人民医院胃肠肿瘤医生团队进行了第三次多学科会诊,建议患者进行MRD(肿瘤分子残留病灶)检测,以了解血液中是否还有癌细胞分子残留病灶。同时,由于小王对免疫治疗反应良好,建议后期继续巩固治疗。两周后,小王的MRD检测结果出来了——为阴性,再次证明了前期治疗的成功。目前,小王已重返工作岗位,并定期来肿瘤一科日间治疗中心接受免疫巩固治疗。
小王写来感谢信:我曾对癌症充满恐惧,因为我的家人都曾患有此病。但没想到在成都市第三人民医院,我遇到了一群有责任心、有爱心的医护人员,他们让我通过治疗取得了如此好的效果,能够重返工作岗位,重拾青春。成都市第三人民医院肿瘤一科、胃肠外科等科室的医生们给了我希望,让我更有信心对抗癌症。
回顾小王的治疗之路,他从忧郁不乐到积极面对,从恐惧不安到与医生共同面对问题,讨论并制定最合适的个体化治疗方案。这位年轻人的“抗癌故事”无疑给我们带来了巨大的信心。成都市第三人民医院肿瘤一科近年来治疗了大量的肿瘤患者,科室的医护人员始终秉持着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减轻痛苦的信念,通过多学科联合诊治模式,集思广益,群策群力,为越来越多的肿瘤患者带来了转机和奇迹。(吴平华 杨雪玺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