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怀孕22周多的朱女士(化名)已持续腹痛伴恶心、呕吐10多天。一旦进食就会感觉腹痛,还逐渐出现皮肤巩膜黄染的问题。在外院就诊后确诊为胆道结石,但因病情特殊,又辗转至成都市第三人民医院就诊。
常规方式 面临风险
依据朱女士的情况,医生建议通过ERCP技术为其治疗。ERCP技术(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作为一种治疗胆道疾患的诊疗方式,目前已问世有40多年的历史,具有操作创伤小、术后没有皮肤的切口、胆道无需切开及放置引流管等优势,通常术后无并发症情况下,患者可以获得更快康复。
不过,常规的ERCP实施过程中需要X射线辅助,有射线照射至畸的风险。此外,ERCP操作中腹腔内压力增加和内镜操作刺激,还可能出现流产的风险。如何在保障母婴安全的前提下,精准、高效地治疗孕妇的胆道结石,这成为了医生和患者必须共同面对的挑战。
给医生“换双眼睛”术中免放射线
“我们可以利用胆道子镜代替X光辅助治疗,实现免放射线的ERCP治疗。”普外科·肝胆胰外科副主任医师于澜解释说,胆道子镜的应用,可在内镜操作的过程中将胆道内情况充分呈现在医生的眼前,相当于用它当做医生的“眼睛”,帮助医生可以直视胆道内情况,对胆胰疾病可视化诊疗,而直视下处理结石会更加精准、有效,“重要的是,该技术可大量减少甚至完全避免传统放射线暴露,不仅减少了孕妇和胎儿的辐射风险。”
在和家属、患者充分沟通后,普外科·肝胆胰外科团队制定了进一步的治疗和应对方案。术中,医生利用丰富的胆道插管经验,借助胆道子镜显露出结石及病灶,并成功利用内镜取出患者胆道内的结石,全程未使用X射线辅助。
术后,朱女士很快恢复了健康,腹痛症状得到有效缓解。第二天评估病情后已可以进食,持续多日的营养缺乏症状得以补充。皮肤的黄染逐渐消退,精神情况也有明显的好转。后续患者经过细心观察和护理,恢复良好,治疗后第三天顺利出院。
以患者为中心 技术再突破
免放射线的ERCP需配备特殊的胆道子镜设备,同时需要操作者具备丰富的经验和术中处理能力,目前成都开展该项技术的医院尚不多。成都市第三人民医院普外科·肝胆胰外科坚持以患者需求为导向,率先于2021年开展了对免放射线ERCP治疗技术的探索,致力于以更优化的方式服务于孕妇等特殊患者群体。
截至目前,普外科·肝胆胰外科团队已多次成功利用免放射线ERCP技术为多名特殊患者开展治疗,标志团队在肝胆胰外科领域的医疗技术实现再突破,进一步拓展了患者治疗的路径,实现了对更多生命的健康守护。(吴平华 徐缨龙 张丽君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