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新闻网

首页 > shouye > 中新网四川

高龄不是手术禁区:成功开刀八旬老人颈椎管瘤
2025年02月10日 13:38 来源:中新网四川 编辑:曹惠君

  87岁的赵婆婆(化名)约3年前因颈部疼痛,在当地医院就诊发现颈椎2、3水平椎管内占位,因为高龄又合并高血压等多种基础疾病,只采取了止痛、营养神经等保守治疗。随着时间推移,病变部位逐渐增大,患者逐渐出现颈部疼痛伴四肢麻木感,以双手、双足感觉异常明显,伴行走不稳及双下肢不灵活感。

  这些症状严重影响了赵婆婆的日常生活,在家人的多方打听下,于近期带她找到了成都市第三人民医院骨科余彬主任医师。接诊后经过详细的病情了解与检查,初步诊断其为:颈椎椎管内肿瘤。

  椎管内肿瘤:隐匿的神经压迫“杀手”

  颈椎椎管内肿瘤,如同一个悄然潜伏的“杀手”,在不知不觉中给婆婆的身体带来了巨大的折磨。椎管就像是一条保护脊髓和神经根的“通道”,而肿瘤的出现,无疑是在这条“通道”里设置了障碍。当肿瘤逐渐增大,它开始压迫周围的神经组织。神经,如同身体的“通讯兵”,负责传递大脑与身体各个部位之间的信息。一旦受到压迫,神经传导就会受到阻碍,就像电线被挤压后电流传输不畅一样。婆婆所出现的四肢麻木,正是因为神经的感觉传导功能受到影响,大脑无法准确接收到来自四肢的感觉信号。

  而行走不稳,同样是肿瘤压迫神经的结果。支配下肢运动的神经受到压迫后,下肢肌肉无法准确地接收到大脑发出的运动指令,导致肌肉力量不协调,婆婆在行走时便难以保持平衡,如同踩在棉花上一般,更容易引起摔倒,而高龄老人即使轻微的外伤也可能导致骨折。这种因肿瘤压迫神经所引发的症状,严重影响了婆婆的日常生活,让她原本简单的日常活动都变得异常艰难。

  当婆婆的病例摆在成都市第三人民医院骨科团队面前时,所有人都深知这将是一场极具挑战的战斗。87岁的婆婆身体机能大幅衰退,各个器官的功能都不如年轻人,对手术创伤的承受能力和术后恢复能力都极为有限;而颈椎椎管内肿物切除手术,更是风险重重:手术部位特殊,颈椎椎管内空间狭小,布满了丰富的血管和重要的神经组织,每一个操作都犹如在“雷区”中行走,稍有不慎,就可能引发严重的后果。

  挑战高龄手术:与多学科协作

  面对如此之多的风险,骨科团队并没有轻易放弃。组织多学科专家进行会诊,神经外科、麻醉科、心血管内科等各个领域的专家共同对婆婆的病情进行全面、深入的评估。仔细研究各项检查报告,分析了患者对手术的耐受情况,权衡了手术的利弊。经过反复讨论和慎重考虑,家属和医护团队深知手术虽然风险巨大,但这是婆婆重获健康的唯一希望,最终决定为婆婆实施手术。

  当决定为婆婆实施手术的那一刻起,骨科脊柱团队反复研究影像学资料,对肿瘤的位置、大小、形态以及与周围组织的关系进行了细致入微的分析,为手术方案的制定提供了坚实的依据,充分做好各项术前准备工作,制定了详细、周全的手术方案和应急预案后。

  麻醉科医生深知高龄患者对麻醉药物的耐受性和反应性与青中年成人不同,稍有不慎就可能引发严重的并发症。在对婆婆的身体状况进行了全面评估,综合考虑各种因素后,选择了最适宜的麻醉方式和药物剂量,力求在保证手术顺利进行的同时,将麻醉风险降至最低,同时在重症医学科预留床位,为术后恢复做足了充分的保障。

  护理团队同样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术前,护士们耐心地与婆婆及其家人沟通,了解婆婆的生活习惯和心理状态,为她提供心理支持和安慰,缓解对手术的恐惧和焦虑;同时,护理团队认真做好了各项术前准备工作,如皮肤清洁、备皮、肠道准备等,确保手术环境的清洁和无菌。

  手术攻坚:椎弓根固定与肿瘤切除

  颈椎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手术。这一步骤如同在搭建一座坚固的“桥梁”,为颈椎提供稳定的支撑。医生们需要在上颈椎的椎弓根上准确地植入螺钉,这对操作的精准度要求极高。椎弓根的位置深,置钉要求严格,一旦螺钉植入位置不准确,就可能损伤椎动脉、脊髓等重要结构。医生们运用先进的导航技术,实时监测螺钉的植入位置,确保每一颗螺钉都精准无误地植入到预定位置。随后,将连接棒安装在螺钉上,通过拧紧螺母,使颈椎的各个椎体紧密连接在一起,增强了颈椎的稳定性。

  手术中医生们借助高倍显微镜,凭借着敏锐的观察力和精湛的操作技巧,精准地将肿瘤与神经分离清楚。每一次分离、每一次切割,都倾注了医生们全部的精力和专注。经过漫长而紧张的操作,肿瘤终于被完整切除,成功解除了对神经的压迫。

  术后康复:个性化护理与功能重建

  术后,医护人员时刻关注着婆婆的病情变化,精心为她进行护理和治疗。术后不久,赵婆婆发现困扰自己许久的肢体麻木症状较术前有了明显的缓解。双手和双脚的麻木感正在一点点地减轻,让她能够更加清晰地感受到外界的触摸,手指灵活度大幅提升;行走时的足底踩棉感也得到了显著改善,在家人和医护人员的搀扶下,已能够稳定行走一段距离。

  为帮助婆婆更好地恢复,康复医学科团队为其制定了个性化的康复训练计划。从简单的肢体活动,如握拳、抬腿,到逐渐增加难度的站立、行走训练,每一个环节都充满了医护人员的关怀与耐心指导。

  婆婆的成功救治,不仅仅是一次医疗技术的胜利,更是医学人文关怀的生动体现。在面对高龄这一巨大挑战时,成都市第三人民医院多学科医疗团队没有丝毫退缩,最终凭借着精湛的医术、无畏的勇气和对患者高度负责的态度,为婆婆开辟了一条重获健康的道路。

  这一病例也让我们深刻认识到,医学的力量是无穷的。它能够跨越年龄的障碍,突破重重困难,为患者带来新的希望。更让医护人员深知自己肩负的责任,需要用实际行动诠释着“医者仁心”的深刻内涵。

  高龄并不意味着放弃治疗,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进步,越来越多的患者有机会通过综合治疗手段改善生活质量,重获健康。我们呼吁在面对高龄患者时,能够给予他们更多的关爱和支持,期待和患者、家属共同努力,用医学的温度和力量,为每一位患者的健康保驾护航,让更多的家庭重新绽放出幸福的笑容。(吴平华 刘珊宏  供稿)

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本网或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新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本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联系方式: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采编部 电话:+86-28-629387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