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间手术是指在24小时之内完成“入院-手术-出院”流程的一种新型治疗模式,主要针对手术方式单一,手术风险小,技术成熟等病种的手术方式。
成都市第三人民医院普外·胆道外科/日间手术病区于2021年10月成立,经过三年的发展,腹腔镜胆囊切除日间手术在效率指标、安全性指标、技术规范性指标、服务性指标等方面均优于国内现有报道,同时在国内率先提出“取消常规静脉输液”和“多学科协作助力日间手术”等新举措。
病区良好的口碑,在百姓当中的影响力逐渐增加,大批患者慕名而来。如何给患者带来更高效、便捷、温暖的医疗服务,成为病区思考的重点。
1月21日晚,一位患者家属通过成都市第三人民医院互联网医院远程问诊,“患者因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于2023年接受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Encoscopic Retrograde Cholangio Pancreatography,ERCP)(未切除胆囊),2024年胆囊结石伴急性胆囊炎进行了胆囊穿刺引流治疗。当地医院认为如下次再发作会危及生命,但又不敢安排手术”。
患者家属商议后,带着患者到病区办理了入院。经过系列详细的术前检查和麻醉前评估,多学科团队认为该患者虽然高龄肺功能差,还合并其他基础疾病,但并非全麻手术的绝对禁忌。但麻醉科也同时提出了手术的硬性要求:虽然患者经过了胆囊穿刺,手术区域预计有较为严重的炎症粘连,但术中的出血量必须小,手术时间必须控制在较短范围。
普外·胆道外科/日间手术病区在既往的工作当中,手术案例最高年龄是99岁,对接受过多次腹部开腹手术的患者再次实施腹腔镜手术的患者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甚至有胆囊穿孔、胰腺炎恢复后以及开腹结肠癌术后右上腹结肠造瘘的患者成功实施腹腔镜胆囊切除的治疗经验;搭档的麻醉团队对严重心肺功能障碍等患者群体也有丰富的麻醉经验,在术前全面评估、术中严密监测的双重保障下,奠定围术期的安全。
充分商议后,团队对该患者的手术治疗充满信心。患者进入手术实施阶段后,从手术准备到术后康复,团队在个性化的治疗方案基础上,严格按照日间手术的流程予以处置。患者于手术后第一天出院。达到了术前准备按常规,进入手术流程按日间的“准日间手术”标准。
这样的“准日间手术”同样适合于另一类特殊患者。来自贵州的一位患者,因心脏搭桥手术后、长期服用抗凝药物,在当地需停用华法林并低分子肝素桥接后才能实施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前准备时间长,同时术中有出血的风险。患者来到日间病区以后,团队采用“维生素K1拮抗+低分子肝素过渡”策略,通过精准药物代谢动力学监测,将传统7日术前停药时间压缩至72小时内,在确保抗凝的前提下,结合术中精细解剖最大程度向术中“零出血”靠拢,保障患者安全。
考虑到现代人繁忙的工作压力与家庭负担,成都市第三人民医院普外·胆道外科/日间手术病区针对腹腔镜胆囊切除这一术式在国内率先推出了常态化“周末日间手术”和“节假日日间手术”,对手术质量的不断追求和日间流程的不断优化,促使了日间手术“日归”化——患者手术后4-6小时出院,不在医院过夜。
这一举措同时惠及了另一批患者——“旅游手术”。春节前,来自新疆的李女士在成都游玩期间突发胆囊结石胆囊炎,因剧烈疼痛被紧急送往医院。在普外·胆道外科/日间手术病区,李女士顺利完成胆囊切除手术,并在手术当天就回到酒店休息,几乎未影响到她的旅游行程。李女士对医院的医疗水平和服务效率非常满意,甚至开玩笑地说“出来旅游顺便做了个手术。”
通过大量复杂病例的成功救治,成都三院普外·胆道外科/日间手术病区将大家认为简单的“日间手术”做出了难度和高度,凭借丰富的临床经验和手术水平,由疼痛、康复、营养、麻醉的多学科协作,为患者提供了安全、快捷的医疗服务。
通过三年的发展,成都市第三人民医院普外日间病区更上一个台阶——由原来的“日间手术病区”更名为“胆道外科/日间手术病区”,并搬迁至3号楼四楼。治疗方面,由单一的日间手术拓展为“复杂胆道疾病”诊治,病种包含复杂肝胆管结石、多次胆道手术、胆囊癌、肝内胆管细胞癌、肝门部胆管癌、胆管中下段癌、胆胰合流异常、先天性胆管扩张、胆源性胰腺炎等胆道外科疾病。
未来,病区将继续挑战医学难题,创新医疗服务,带给患者更多的安全健康保障。(吴平华 邓皓云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