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新闻网

首页 > shouye > 中新网四川

泸州江阳:推广全民健身运动 建设更高水平健康江阳
2025年03月17日 13:15 来源:中新网四川 编辑:曹惠君

  中新网四川新闻3月17日电 (何卓恒)健康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条件。当“体重管理”成为群众关切的热词,江阳区也提前谋划、因势利导,于近日召开了“幸福江阳里健康陪伴你”全民健身赛事活动新闻发布会,会上发布了11个特色体育项目与近20个互动体验项目,覆盖全区11个街镇,满足不同年龄、不同运动爱好的人群需求。

篮球赛开幕式现场。江阳区融媒体中心供图

  围绕“健康中国”发展战略,“全民健身热”持续火爆的当下,如何大力推广全民健身运动,提高群众的身体素质和健康水平?又如何以“全民健身”为契机,推动“健康江阳”事业高质量发展?通过全年全域的赛事活动,江阳给出了答案。

  深植沃土,“健康江阳”底蕴深厚

  作为全国全民健身先进区,江阳区历来高度重视体育事业的发展。近年来,全区不断加大体育事业投入,体育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全民健身运动蓬勃开展,群众身体素质普遍增强,精神文化生活得到了极大的丰富,体育事业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

  元旦清晨的登高跑、仲夏夜晚的篮球赛、春日盎然的山林徒步、金秋十月的沿江半马.....长期以来,江阳区积极举办各类精彩纷呈的体育赛事,吸引了境内外众多体育爱好者参与其中,极大丰富了人民群众体育生活的同时,也不断证明了“健康江阳”的含金量。

  不断增多的全民健身活动、不断提升的全民健身意识,为“健康江阳”事业的发展培育了深厚的土壤。围绕更高质量健康江阳、体育强区建设,此次发布的11个特色体育项目,包含健康跑、徒步、自行车、村BA等老少皆宜的健身活动,时间上贯穿全年、地点上涵盖全域,是江阳全民健身事业的有力贯彻,也是“健康江阳”培优壮大的重要举措,将通过一系列活动赛事,为江阳体育事业再上新台阶、健康江阳建设再添新引擎。

  多方联动,“健康江阳”精彩纷呈

  三月的江阳,黄舣镇麦浪飘香、丹林镇樱花绽放,通滩镇半岛桃花溪游人如织,况场街道沱江骑游道油菜花金黄.....春日风景如画,江阳乡镇亮点频出,让都市近郊游成为了新风尚。而在“醉喜江阳年春节天天乐”“丹林花朝节”“泰安荷花节”等活动里,江阳乡村的特色产业发展也为游客们留下了十足的印象。

  乡村是赛事的赛场,赛事是乡村的秀场。此次全民健身赛事活动涵盖江阳11个街镇,与乡村展示相结合,从春日的丹林樱花到金秋的分水岭丰收,从仲夏的咀阳荷花到初冬的江北甘蔗,赛事地点精心布置,将一年四季的江阳乡村美景淋漓尽致地展现。

  紧抓农商文旅体教跨界融合战略的有利契机,本次系列赛事将体育运动与街镇特色资源相结合,探寻清波雅钓之旅、浪漫赏花之旅、自在田园之旅等特色旅游线路,让游客们在运动之余体验分水岭油纸伞、泰安摸鱼钓虾、方山水果采摘等街镇特色产业与活动。

  11个街镇的赛事活动连点成线,串联起了各街镇特色资源。通过“赛事+文旅”模式,多方联动实现“徒步起点—农特展销—景区游览”的一站式服务,不仅形成了“月月有活动、季季有亮点”的全域旅游格局,也让“健康江阳”盘活文旅资源,在运动“动得火热”的同时,也“动得精彩”。

  打造品牌,“健康江阳”发展长远

  从一次迈步到江阳“半马”、从一颗篮球到川南“村BA”.....长期以来,江阳体育事业发展不断走向专业化与品牌化,赛事的参与量不断扩大、知名度不断提升,“健康江阳”事业正稳步推进。在江阳,体育运动并非“新鲜事”,但总有“新鲜感”。

  此次发布的赛事活动里,江阳区深挖地域文化资源,将非遗技艺、民俗节庆、农耕文明融入活动设计,打造丰收徒步、盛夏采摘等时令性活动,让“文化”赋能赛事,培育出具有辨识度的“江阳赛事IP矩阵”。同时,在丹林花朝节、黄舣麦浪节等活动里,将设置“江阳味道”农特市集、开发沉浸式文化体验项目等活动,释放“文体赛事+”的乘数效应,打造“健康江阳”的赛事品牌。

  要“做得好”,也要“看得见”。通过构建“三位一体”品牌宣传格局,江阳将在赛事期间开展全方位、全过程、全媒体的创新宣传,扩大赛事活动影响力、提高“健康江阳”传播力,形成“赛事品牌+区域品牌”双轮驱动效应。

  围绕“健康中国”发展战略,锚定“健康江阳”建设目标。江阳区立足当下,规划长远,将通过“幸福江阳里健康陪伴你”全民健身赛事活动,不断培育体育发展土壤、拓宽赛事活动平台、打造江阳赛事品牌,以“全民健身”为引擎驱动,建设更高水平健康江阳。(完)

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本网或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新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本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联系方式: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采编部 电话:+86-28-629387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