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四川新闻4月8日电 近日,一场特殊的“家长会”在省成都第二强制隔离戒毒所举行。与普通学校“家长会”的轻松氛围不同,这里弥漫着复杂的情绪。全班一共7名学生,她们穿着统一的戒毒所服装,外表多了几分与年龄不符的成熟和沧桑。据悉,青苗班是省成都第二强戒所针对未成年戒毒人员专门开设的课堂,由民警担任老师,给未成年戒毒人员教授语文、数学、历史等课程,帮助她们顺利重返社会并重新融入生活。

“家长会”上,戒毒民警对未成年戒毒人员入所以来的表现一一点评,随后播放戒毒人员的视频短片:有进入戒毒所第一次谈心谈话,流着泪向民警保证戒除毒瘾;也有每天进行康复训练,汗水浸透衣衫;还有重拾课本,努力学习知识……未成年戒毒人员在戒毒所内的戒治生活一一展现在家长们眼前。
“这群孩子最大的18岁,最小的只有16岁,家庭监护缺失、缺少关心关爱、辍学、缺乏学校教育是她们的一大共性。”省成都第二强戒所二大队副大队长梅艺露介绍,“7个孩子都是初中以下文化,她们知识储备不足、理性思维缺乏,对毒品危害、交友选择的认识还不成熟,应对外界不良诱因的能力十分脆弱。”为此,省成都第二强戒所教育矫正中心的女民警自发组织开展文化素质教育,成立青苗九年义务教育补偿班,帮助未成年戒毒人员继续完成九年义务教育,培养提升文化水平、法治思维等综合素养,助力其矫正错误认知、树立正确三观。
“课程设置主要考虑到对日常生活的实用性,目前开设了语文、数学、政治、历史、地理等6门课程,由6名民警分别任教,两两搭配上课,每周6节,通常在休息日或者利用空闲时间开展教学。”梅艺露说。她们联系教育部门买来教材,像学校的老师一样备课、讲课、批改作业,不同的是,为提高未成年戒毒人员的学习积极性,民警在教学时更注重内容的实用性和趣味性,还常常采取视频、图片、音乐等形式进行授课。

当视频短片播放出未成年戒毒人员的日记片段,看到她们从“不是很适应”变得“已经适应”,用文字记录的心灵成长和依旧“偶尔会想家”,在场所有人都感动落泪。
为让家长们看到女儿的成长和点滴改变,管教民警许蕾精心制作了这个视频短片,从图片筛选、文字写作到排版设计,每一个细节她都反复斟酌。她在视频中写了这样一句话:未成年戒毒人员又一次体会到学习的“苦”,但慢慢也尝到其中的“甜”。她说:“这些女孩出去后不管干什么都需要学习,希望在戒毒所内的短暂学习,能成为她们以后人生路上持续不断的能量补给。”
活动最后,四川省社科院文学研究所办公室主任雍蓉围绕健康、关系、学习力进行分享,并与在场的家长、未成年戒毒人员深入交流,引导未成年戒毒人员与家长采取彼此接纳的方式进行亲子沟通。她表示,戒毒所为未成年戒毒人员专门开设课堂学习基础学科,不仅有效弥补了她们因吸毒而中断的学业空白,保障了义务教育权利的实现,更重要的是通过知识的浸润,帮助她们逐步重构被毒品扭曲的认知体系,培养健康向上的价值观念。这种全方位的教育干预,既修复了未成年戒毒人员受损的成长轨迹,又为日后顺利回归社会、重启人生奠定了坚实基础。
望着女儿玲玲(化名)在戒毒所取得的进步,做货车司机的玲玲爸爸心情十分复杂。“都怪我,这些年光顾着跑车送货,一个月在家也待不了几天。”玲玲爸爸透露,这是自己第一次参加女儿的“家长会”,“以前总觉得给孩子吃饱穿暖就够了,是戒毒所的民警教会了我,教育孩子不能光靠物质……她们比我这个当爸爸的懂得多,做得好啊!”
谈及在青苗班的最大收获,冰冰(化名)坚定地说:“我学会了明辨是非。”这个曾经迷失的少女,如今已成为戒毒所里的“禁毒宣传员”。她认真撰写现身说法材料,是唯一一个公开讲述吸毒经历,告诫、警示他人的未成年戒毒人员。尽管内心仍会担心他人投来的异样目光,但冰冰还是勇敢地站上展示台,“我想用亲身经历告诉所有人,有些错,真的不能试!”
“家长会”结束,未成年戒毒人员与家人们相拥而别,家长们摩挲着孩子日渐红润的脸庞,将写满鼓励的“涅槃心语”卡片郑重塞进女儿手中。卡片背面画着她们的未来:一名戒毒民警站在晨曦中,目送着少女走向远方——那里有崭新的书包、明亮的教室,还有一条铺满阳光的回家路。(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