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新闻网

首页 > shouye > 中新网四川

长虹AI供应链破局“数据孤岛”重塑万亿级产业生态
2025年04月09日 11:31 来源:中新网四川 编辑:曹惠君

  中新网四川新闻4月9日电 长虹控股集团勇立潮头,以AI为“利刃”,耗时五年雕琢智慧供应链管理平台。这一平台犹如产业变革先锋,让原料流转精准有序,产业链协同共生。长虹如何借AI之力,开启供应链从传统走向数智的蝶变征程?

  企业的供应链就是一条生态链,客户、合作者、供应商、制造商命运相连,只有加强合作,关注客户合作者的利益,追求多赢,企业才能长久经营。

  2019年以来,长虹在数字化转型过程中倾力打造了独树一帜的智慧供应链管理平台。长虹智慧供应链管理平台的核心,是一个由AI驱动的“最强大脑”。这一系统通过整合供应商数据,实时追踪物料采购、物流运输、库存管理全流程。

  传统采购依赖人工沟通,耗时耗力且易受人为因素干扰,而AI技术基于历史订单、市场趋势及生产计划,AI算法自动生成物料需求预测,将误差率控制在5%以内,使库存周转率提升30%;传统需3天审批的采购流程,通过AI技术引擎可以实现自动化审批,将整个采购流程压缩至10分钟,最大限度地杜绝“人情单”;此外,AI技术还可实时监测供应商交付能力、市场价格波动,提前预警断供风险,保障生产连续性。

  借助AI最强大脑赋能的智慧化供应链管理平台,长虹已与超7万家注册供应商实现即时信息互通,能实时追踪物料采购进度,保障信息及时准确,采购流程高度透明,审批流程大幅简化,操作便捷化。平台精准把控采购与供货时长,显著降低仓储管理成本,原来的原料储备仓库得以改建为现代化生产线,提升产能并节约土地价值。同时,仓储工人实现从劳动力型到数字化系统管控者的转变,劳动强度降低,安全性提升,劳动环境得到极大改善。

  长虹以供应链为切口,通过AI技术重构产业链协作模式,打破传统制造业的“信息孤岛”,推动上下游企业从“物理连接”升级为“智能共生”。这种协同不仅是数据的互通,更是技术、资源、能力的深度耦合,形成“研发共投、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数字化生态体系。

长虹智慧供应链平台支撑采购过程端到端管理,进一步提升供应链效率。长虹控股集团供图

  通过AI算法整合分散的子公司需求,构建“集中采购+分布式履约”的智能协同网络。长虹还与核心供应商共建23个联合实验室,通过AI技术打通“需求洞察-研发试制-量产验证”全链路。

  在新能源领域,长虹与某高校合作开发“AI分子模拟系统”,通过量子计算与深度学习结合,从数百万种材料组合中筛选出高能量密度电池正极材料,将传统“试错法”研发周期从18个月压缩至8个月。实验室配备的AI中试产线可同步验证材料量产可行性,实时反馈数据优化分子结构设计。

  长虹海外工厂通过AI供应链系统实现“全球一盘棋”高效协同:捷克工厂与绵阳总部通过AI时区自适应算法,实现生产计划无缝衔接。当欧洲工厂因节假日停产时,AI自动将订单分流至墨西哥工厂,保障全球客户交付准时率达98%。

  长虹在“智改数转”初期曾面临多重阻力:子公司抵触变革、数据孤岛林立、技术适配性不足、跨部门协作低效。通过“场景化攻坚+人才重构+生态赋能”三位一体策略,长虹不仅破解困局,更将AI技术深度融入产业基因,形成可复制的制造业智能化范式。2024年,智慧供应链平台实现了全环节、全过程、全标的覆盖。

  如今,长虹已实打实地尝到了智慧供应链的“甜头”。在长虹智慧显示公司的采购部门,10位员工对接着500多家供应商、2万多项物料,在智慧供应链平台上轻轻点击物料采购,即可完成订单下达、合同签订等流程。

  长虹以采购环节为数字化供应链转型的切入点,逐步朝着上下游方向延展。积极推动计划、生产、研发以及供应商等各环节的数字化贯通,致力于发展形成一个囊括计划、采购、生产、物流、客户服务等在内,全链条畅通无阻的大供应链体系。

  此外,长虹组建战略采购协同工作组,全力整合集团资源,充分释放集团品牌优势。凭借大型制造集团的规模效应,在供应链管理方面打造出显著的成本优势,与核心供应商构建起极为紧密稳固的战略合作关系。深度借助核心供应商于多地布局生产基地所形成的区位优势,以及覆盖全产品系列的强大产能优势,通过联合开发、技术协同等方式,有效降低产品生产成本,大幅缩短研发周期,实现供应商与客户上下游之间的高效协同运作。与此同时,充分发挥集采优势,全方位保障产业供应链安全且富有韧性,稳步达成降本增效的目标,推动企业在市场竞争中持续前行。(完)

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本网或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新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本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联系方式: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采编部 电话:+86-28-629387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