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四川新闻5月8日电 (胡小燕)随着主汛期临近,泸州市纳溪区立足“防大汛、抢大险、救大灾”,以“宁可十防九空,不可失防万一”的责任担当,围绕隐患排查、预案完善、应急保障等关键环节,提前部署、科学施策,全力筑牢防汛安全防线,以万全准备应对万一可能。
隐患排查“全覆盖”问题整改“零遗留”
今年,纳溪区组织水务、自规、应急等部门成立7个联合检查组,创新推行“三查三改”工作法:即镇街全面自查、行业专项检查、区级重点督查,建立隐患台账实行“清单制+责任制+销号制”管理,对全区地质灾害点、水库、河道等重点区域开展“拉网式”排查。
“我们建立隐患动态管理台账,实行‘一患一策’销号制度,确保风险早发现、早处置。”区水务局相关负责人介绍。
目前,全区已排查隐患点82处,整治完成率达97.56%,针对历史险情频发区域,各镇(街道)创新监管手段。上马、护国、天仙等镇在永宁河流域安装智能水位监测设备5套,实时传输数据至镇指挥中心,镇依托“网格化+微信群”建立隐患巡查机制,发动群众及时上报险情。
“仅4月份,网格员就上报隐患线索22条,全部完成整改。”天仙镇防汛救援指挥部办公室副主任丁驰浩表示。
机制体系“精细化”应急响应“再提速”
“报告指挥长,抢险救援组全部到位”“报告指挥长,群众疏散组全部到位……”4月27日,永宁街道在胜利街社区临江村小区开展2025年防汛减灾暨地质灾害抢险救灾应急演练,一场紧张有序的实战化防汛“大考”正式拉开帷幕。此次演练正是对预案实战化要求的践行,为检验街道、村(社区)两级应急预案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提供了重要契机。
“预案不能停留在纸面上,必须贴近实战需求。”在防汛抗旱工作会上,区应急服务中心主任罗永波表示。
今年,纳溪区坚持“上下贯通、平战结合”原则,区防汛抗旱指挥部将完善领导机构调整,明确区防汛抗旱指挥部成员单位47个和13个镇街的防汛职责,优化“区-镇-村”三级联动机制,区水务、自规、应急开展联合督查;以省、市级防汛抗旱应急预案为导向,结合实际,修订完善《泸州市纳溪区防汛抗旱应急预案》,并指导13个镇(街道)完成属地预案编制;针对省、市级防汛抗旱应急预案待发布情况,提前制定区级预案衔接计划,确保上下贯通。此外,定期和不定期组织气象、水务、自规、应急等部门联合开展会商研判,针对暴雨、大风、强降温、冰雹、雷电等灾害性天气,发布风险预警提示单,实现险情“早预警、早处置”。
“我们建立起‘培训+演练’全链条机制,确保预案从‘纸上’落到‘地上’。”区防汛抗旱指挥部办公室主任秦宝表示。同时,在全区开展灾害信息员“大练兵”,通过开展业务培训和比武演练,培训灾害信息员65人次,规范灾情“初报—续报—核报”流程,确保信息2小时内直达指挥中枢。
应急保障“立体化”筑牢防汛“安全网”
“报告区指挥部,我镇牟观村和雪龙村出现极端强降雨,渣口岩水库以下山沟出现山洪灾害,乐道古镇下街被淹,受灾严重,有2名居民失联,正在用无人机进行搜寻。我镇已启动防汛应急响应,请求区指挥部增援!”5月8日,一场多部门参与的防汛抢险综合演练紧张进行。演练模拟暴雨引发渣口岩水库外山沟山洪量不断增大突发山洪,乐道古镇下街大面积被淹。水务、自规、应急、消防、医疗等10支队伍协同作战,20分钟内完成30名群众避险转移。值得一提的是,本次演练首次投入无人机侦察、水上机器人救援等新技术装备,实现“水陆空”立体救援。
纳溪区秉持“专常兼备、平战结合”的理念,打造了“1+13+156”的“一主两辅”应急救援力量架构。区级组建专业应急救援队伍作为核心力量,各镇街依托基层民兵组建先期处置队伍,各村社区也分别成立应急分队,形成区、镇街、村社区三级联动体系。同时,三级应急队伍均安排专人在汛期执行24小时轮班值守制度,确保随时应对各类突发情况。
此外,物资储备实行“中心库+前置点”模式,13个镇级物资储备点,储备了充足的沙袋、救生衣、抽水泵、照明设备等防汛物资,定期对物资进行检查和更新。目前,已储备常用应急物资18000余件、抢险车辆49辆、防汛救援舟艇17艘,确保一旦发生灾情险情能科学、快速、高效救援处置。
“我们定期对物资进行全面盘点和维护,确保物资在关键时刻拉得出、用得上。”区应急物资储备中心主任介绍。
当前,纳溪区已进入防汛临战状态。纳溪区防汛抗旱指挥部办公室主任秦宝表示,将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理念,以“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持续完善“防、抗、救”全链条机制,通过智能化监测预警、精准化风险防控、专业化救援力量建设,全力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确保安全度汛。(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