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新闻网

首页 > shouye > 四川在线

嘉祥锦江教师解析2025年四川高考作文
2025年06月08日 10:34 来源:四川在线 编辑:韩金雨

  四川在线记者 钟帆

  6月7日,2025年高考首日。今年四川高考语文作文题给了这样一段材料:“昨夜闲潭梦落花”“我欲因之梦吴越”“铁马冰河入梦来”……梦往往以一种独特的方式呈现我们的感受和期冀,为我们打开更浩瀚的天空。我们也常常向别人讲述自己的梦,用文字记录自己的梦,以行动实现自己的梦。如果有一天,我们能够将梦赠予他人……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如何写好这篇高考作文,四川在线记者第一时间邀请到成都市锦江区嘉祥外国语高级中学高三年级语文备课组长蔡丹梅为广大考生解析。

  成都市锦江区嘉祥外国语高级中学高三年级语文备课组长蔡丹梅评析高考作文:

  这个作文题以“梦”这一具有浪漫色彩的词语切入,从贴近考生生活的实际出发,引导学生关照自身、关照内心,并由此关照“更浩瀚的天空”。总体来说呈现以下特点:

  一、立德树人的激发与引导

  “梦”是一面镜子,正如作文材料所说,“梦往往以一种独特的方式呈现我们的感受和期冀”。“梦”是一种潜意识,是我们情感状态、价值观念的折射。

  材料的核心任务归结于“如果有一天,我们能将梦赠予他人……”这句话,这其实在引导考生思考,世界赠予我的是什么样的“梦”?我又将赠予他人以怎样的“梦”?这样的梦为何要赠予?意义何在?这些问题的答案,其实就是学生根植于内心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投影。因此,这个题目看似写的是“梦”,实则是在润物无声中唤醒、激发、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

  二、人文色彩的呼唤与回归

  语文课程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近年来,语文作文题目较为侧重思辨能力与品质的考察,我们在考生作文中更多看到的是“理性之光”。而2025年全国II卷作文材料的选择,在理性思考的同时加入了更多的人文色彩,这无疑是对语文学科“以文化人”的人文性的诠释,也彰显着在技术理性占据主导的时代,高考如何通过人文精神的呼唤,来平衡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从而呼唤“人”的主体性的回归。这也是高考作文的核心价值所在——它不仅是选拔人才的标尺,更是滋养生命的契机。

  三、写作空间的开放与多元

  材料引述三句古诗,“昨夜闲潭梦落花”是游子思归之梦,“我欲因之梦吴越”是文人追求自由光明之梦,而“铁马冰河入梦来”则是爱国之士心怀家国之梦。题目材料提供了联考与思考的多种可能。考生可以从“个人追求之梦”,如高考圆梦、科技发明之梦等写起,还可以在“禾下乘凉梦”“我有一个梦想”等家国之梦的激发之下,将“梦境”投向更浩瀚的家国与人类的“天空”。

  文体方面,不仅局限于议论文,记叙类、抒情类的文章,若能紧扣题目写出精彩之作,仍不失为一种选择。

  四、创造思维的考察与培养

  “将梦赠予他人”,材料这一大胆的想象,旨在引导和激发学生打开思维空间,用创新性的思考呈现更多的可能。培养创新人才须在高考作文中有要求。全国II卷的作文题极具启发性、探究性,本身就是以高考为导向培养创新人才的一大体现。当然值得注意的是,材料明确要求“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考生的思考应紧扣材料生发,不可过于天马行空,随意想象。

  五、教考衔接的导向与关注

  作文材料开篇引用的诗句,皆为学生初高中阶段教材中的古诗篇目,这一“教考衔接”的材料的选用也在某种程度上为后续的教学和高考复习导向,引导一线教师加强对教材的重视与关注。

  总的来说,学生在写作中能有符合题意的表达、有自己的理解、有独到的思考即可较好地完成写作任务。若视野中能有历史的传承、有现实的关照、有未来的传想,表达中能有形式的灵动,更有生命的律动,就更能体现哲思与情思的双重回响。

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本网或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新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本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联系方式: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采编部 电话:+86-28-629387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