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四川新闻7月10日电 (陈默) 9日下午,成都京东方医院耳鼻喉科调试室内,4岁的彝族男孩小阿果(化名)迎来了人生的重要时刻。当严星主任按下人工耳蜗开关,这个从小生活在无声世界里的孩子第一次循着声音转头,眼中满是对“声音”的惊讶与好奇。这场跨越寂静的“听见”,得益于精准的人工耳蜗技术与暖心的医保政策双重助力。

毫米级精度技术,搭建听觉通路
小阿果植入的人工耳蜗藏着“听见世界”的核心秘密。其植入体内的电极直径仅0.15毫米,比头发丝更纤细,最大限度降低了植入时对耳部的损伤。严星主任介绍,电极植入位置误差需控制在0.1毫米以内,如同为耳朵里的“听觉神经”精准连接“信号源”。更值得一提的是,该设备具备智能环境适应功能,在集市等嘈杂场景中能自动放大说话声,确保小阿果清晰捕捉交流信息。

针对听障儿童的康复需求,医院在训练中融入了凉山方言内容:通过动画片直观演示发音时的口型、舌位,帮助小阿果学习“阿嬷”等词汇;将彝族民谣改编为训练音频,显著提升言语学习效率。开机当天,小阿果望着窗外模糊喊出“叶——叶”,让在场医护人员倍感欣慰。
政策“减负”:从“十几万”到“几千块”的跨越
曾几何时,人工耳蜗的高昂费用让许多听障家庭望而却步。2023年,一套人工耳蜗平均价格达18万余元,小阿果父母一度为此愁眉不展。而2025年人工耳蜗集采政策实施后,价格降至5.5万元,叠加四川省医保80%的报销比例及医院“拾荒者基金”补助,小阿果家庭实际仅需支付几千元。这一政策红利不仅惠及小阿果,更让全川听障患者迎来“听见”的希望。
不止于“听见”,康复之路稳步推进
据了解,医院已为小阿果制定了详细康复计划:未来12个月内,每周将进行专业言语训练。严星主任表示,尽管小阿果错过了最佳干预时间,但在技术支持与政策保障下,他有望逐步实现正常交流。
如今,人工耳蜗技术的普及与政策支持,正让更多听障人士重获“声”机。45岁的秦先生双耳失聪10年,术后不仅重返有声世界,更能为孩子辅导功课。“能听清声音,生活才更有尊严。”严星主任的话道出了听障群体的心声。当精准技术遇上暖心政策,越来越多像小阿果这样的孩子正走出寂静,拥抱充满声音的希望未来。(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