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新闻网

首页 > shouye > 中新网四川

黄月:评《哪吒闹学》与《西游・心途》
2025年07月18日 10:45 来源:中新网四川 编辑:韩金雨

  小戏藏乾坤,妙笔绘新章——评《哪吒闹学》与《西游・心途》

  在四川省第二十届戏剧小品(小戏)比赛的舞台上,两部由成都市川剧研究院精心打磨的川剧小戏——《哪吒闹学》与《西游・心途》,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脱颖而出,成功闯入决赛。这两部作品虽为“小戏”,却展现出“大格局”与“巧心思”,可谓小而精、精而妙,凭借对细节的雕琢、紧扣时代热点的创作、传统与创新的融合,以及深切的社会关怀,在川剧艺术领域绽放出别样光彩。

  一、经典新绎,角色生辉

  《哪吒闹学》以经典的“哪吒闹海”故事为叙事根基,巧妙地将神话传说与当下儿童的学习生活相融合。在角色塑造上,成都市川剧研究院的优秀中青年演员们通过精湛的表演,赋予角色鲜活的生命力。饰演哪吒的张琳以娃娃生应工,将哪吒的勇敢无畏、顽皮机灵展现得淋漓尽致,一颦一笑间尽显少年英雄本色,瞬间拉近与观众的距离,唤起人们对这一经典神话人物的情感共鸣;宋辛海以正生应工诠释李靖,举手投足间透出威严与慈爱,将一位严父形象刻画得入木三分;康勇以丑角应工饰演太乙真人,诙谐幽默的表演风格为剧目增添了不少轻松氛围;刘茜以正旦应工演绎殷母,温婉贤淑的形象与对哪吒的慈爱之情,都在她细腻的表演中自然流露。四位演员默契配合,为观众带来了一场视觉与听觉的盛宴。

  此外,此剧在角色关系上大胆创新,摒弃了哪吒与东海龙王的传统冲突模式,转而构建起哪吒与太乙真人、父母之间的矛盾。这种创新使故事更贴近“闹学”主题,既保留了原有故事的戏剧性,又能引发观众对当下儿童教育问题的思考。哪吒在学馆中的种种“叛逆”行为,恰似一面镜子,映照出当代儿童在学习过程中面临的困惑与挣扎。同时,剧目在川剧唱念做打的规范程式中,巧妙融入新编的故事情节,使传统艺术与现代生活紧密相连,展现出川剧艺术与时俱进的生命力。

  二、西游新篇,哲思深邃

  《西游・心途》同样改编自经典传奇《西游记》第二十七回,在成都市川剧研究院一众优秀中青年演员文冬、张亮、李玲琳、刘茜、王浩博、何正茂的精彩演绎下,呈现出全新的艺术风貌。其中,李玲琳一人分饰三角,以花旦、老旦、老生应工,上演“三变白骨精”的精彩戏码。她凭借扎实的表演功底,精准把握不同角色的性格特点与情感变化,将白骨精的狡黠、多变展现得惟妙惟肖,每一次变身都推动着情节的层层递进,营造出紧张刺激的戏剧氛围,也凸显出演员对角色心境的深刻理解与传递。

  剧中,演员们通过精彩的表演,将唐僧师徒与白骨精之间关于“慈悲与杀生”“真伪之辨”等观点的激烈探讨呈现在观众眼前。这些探讨并非简单的台词对白,而是融入了对当代社会主流价值观的深度思考。在现实生活中,善恶的界限有时模糊不清,信仰与责任的坚守也面临诸多挑战,《西游・心途》通过戏剧的形式,引导当代观众重新审视这些重要命题,使经典故事焕发出新的时代意义。

  三、匠心独运,结构精妙

  无论是《哪吒闹学》中哪吒与太乙真人的三次交手,还是《西游・心途》里“白骨精”的三次变身,都彰显出编剧对剧本结构的精妙构思。这些巧妙而又富有变化的情节设置,绝非简单的叙事重复,而是通过层层递进的方式,推动剧情发展,深化主题表达。在《哪吒闹学》中,每一次交手都展现出哪吒性格的不同侧面,也反映出教育理念的碰撞;在《西游・心途》里,白骨精的每次变身都带来新的危机与思考,使观众在紧张的剧情中不断反思善恶、信仰与责任的内涵。同时,两部剧目中方言俚语的灵活运用,不仅增添了浓郁的地方特色,更让观众倍感亲切,使川剧艺术的独特魅力得以充分展现。

  成都市川剧研究院的这两部川剧小戏,以其精妙的构思、精彩的表演、深刻的内涵,充分证明了小戏不“小”、立意颇“妙”。它们在坚守川剧传统艺术本质特征的基础上大胆创新,既传承了经典文化,又回应了时代需求,传递出深切的社会关怀,为川剧艺术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也为戏剧小品(小戏)的创作提供了优秀范例。(作者系戏剧评论员黄月)

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本网或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新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本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联系方式: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采编部 电话:+86-28-629387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