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四川新闻7月24日电 在绵阳江油市青莲镇诗仙村的乡间小道上,59岁的唐术华佝偻着身躯,刚从两亩薄田劳作归来,沾满泥土的双手来不及清洗,便匆匆走进屋内。先天重度残疾的妹妹唐术清正安静地躺在床上,等待着她的照料。从青丝到白发,整整28年,这位普通的农村妇女用日复一日的坚守,兑现了对父母的承诺,也书写了一段“一诺千金”的姐妹深情。
一句承诺 扛起半生责任
1997年的一个午后,成了唐术华人生的转折点。彼时,丈夫早逝、独自抚养幼子的她,面对年迈父母“照顾残疾妹妹”的恳求,没有丝毫犹豫地说道:“只要我有一口饭吃,就不会让妹妹饿着。”
父母口中的妹妹唐术清,自出生便先天肢体残疾,无法说话、翻身,甚至连最简单的吞咽都需要专人照料。随着父母日渐衰老,照料妹妹的重担,最终落在了唐术华肩上。
回到诗仙村的28年里,唐术华的生活轨迹始终围绕着妹妹:每天天不亮便起身熬粥,将蔬菜和肉剁成细末,一勺勺吹凉喂给妹妹;每隔两小时为妹妹翻身擦洗,自学按摩手法疏通血脉;寒冬守在炉火旁为妹妹烘热被褥,酷暑用蒲扇为妹妹驱赶蚊虫。
2009年、2014年,唐术华的父母相继离世。临终前,两位老人拉着唐术华的手久久不放。唐术华含泪立誓:“爹妈放心,有我在,妹妹就有家。”
困顿中坚守 细节里藏大爱
“生活再难,总得笑着过。”这是唐术华常挂在嘴边的话。妹妹每月需要大量尿不湿、消炎针剂和营养液,为了生计,唐术华耕种两亩薄田,农闲时在附近工地打零工,背篓里永远装着一块旧毛巾、半壶温开水、一包应急药,随时准备折返家中。
生活的拮据让唐术华不得不精打细算:自己穿补丁摞补丁的旧衣,妹妹的碎花被却总是洗净晒透;餐桌上常年不见荤腥,妹妹的米粥里却总飘着肉末;自己用化肥袋子改制窗帘,却在妹妹床头摆满田埂采回的野花;自己舍不得买一盒润肤霜,却坚持为妹妹涂抹防皴裂的甘油。“妹妹活得体面,我心里才踏实。”唐术华说。
最艰难的一次,妹妹因褥疮感染深夜高烧不退,唐术华冒雨背着妹妹赶往镇卫生院,泥泞路上摔得满身淤青,却死死护住怀中的妹妹。医生感慨:“你比亲妈还细心。”唐术华却只是摇头:“她是我妹,我不疼她谁疼?”
美德传家 温暖浸润乡邻
唐术华的坚守,如同一粒种子,在家族与乡邻间生根发芽。唐术华的儿子从小跟着母亲给姨妈喂饭、擦身,成年后虽工资微薄,却每月省下钱为姨妈买尿不湿,休假回家第一件事就是替母亲值夜:“妈,您歇会儿,我来守。”
唐术华的哥哥弟弟主动分担妹妹的医药费,侄儿侄女每逢假期便来帮忙照料,讲笑话、读新闻,让卧床的唐术清感受外面的世界。
在诗仙村,唐术华的故事像一盏灯,照亮了乡风文明。村民自发组成帮扶队,农忙时替唐术华收割庄稼,村医定期上门义诊,邻居大娘常送来热腾腾的包子:“术华啊,有事就敲墙。”
“唐术华让我们村明白了,孝老爱亲不是唱高调,就是一顿饭、一杯水、一声问候。”村支书感慨道。
28载春秋 书写人间至情
28年,10220多个日夜,唐术华从青丝到白发,用“田间-灶台-病榻”三点一线的轨迹,绘就了一幅人间至情的画卷。有人问她:“苦吗?”唐术华笑答:“苦,但心里甜。看着妹妹对我眨眼睛,我就觉得值。”
如今,59岁的唐术华依然保持着凌晨4点起床的习惯。晨曦中,唐术华佝偻着腰为妹妹熬粥,银发在炊烟中飘动,布满老茧的手稳稳端着汤匙。这双手,托起了生命的重量,也托起了中华孝道最厚重的底色。
唐术华像一株扎根乡野的蒲公英,随风播撒美德的种子,让孝老爱亲的芬芳,弥漫在诗仙村的每一寸土地,浸润每一颗心灵。(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