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新闻网

首页 > shouye > 中新网四川

“针”心绣出共富路:乔进双梅与彝族非遗的振兴密码
2025年07月27日 15:12 来源:中新网四川 编辑:曹惠君

  中新网四川新闻7月27日电 题:“针”心绣出共富路:乔进双梅与彝族非遗的振兴密码

  记者 王鹏

  “我觉得自己做了一件很有意义的事,也准备做一辈子。”近日,在马边花间刺绣专业合作社,创始人乔进双梅与绣娘讨论着最新的彝绣纹样。她的身边,多位绣娘正在飞针走线,五彩丝线在她们指尖跳跃。

图为乔进双梅在合作社。记者 王磊 摄

  乔进双梅,这位来自四川省乐山市马边彝族自治县的彝族女性,用手中的一根绣花针,串起了致富梦,也绣出了民族非遗的振兴之路。作为“四川省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乔进双梅说,“对我来说,传承好民族非遗,就是促进民族团结进步的最佳实践。”

  从“一个人”开始的传承尝试

  对于彝绣,乔进双梅自幼耳濡目染,母亲与外婆都是手艺精湛的绣娘。她常常坐在她们身边看针走线,渐渐地也学会了挑线配色。后来,她惊讶地发现,彝绣虽被列为国家级非遗,但在家乡却日渐边缘,年轻人更愿意打工赚钱,而非坐下来绣花。

  “我想着靠这门技艺,能不能为乡亲们带来点实实在在的收入?”2009年,她辞职回乡,决定专心传承彝绣。然而创业初期举步维艰。乔进双梅收购的绣品在县城滞销,家人不解、资金短缺,让她一度陷入困境。“最难的时候,我用丈夫挣的钱来收绣片,他问我钱花哪了,我只能说‘买衣服了’。”她笑着回忆。

  面对冷清的市场,她另辟蹊径,想出了一个“激将法”。她让村里消息灵通的绣娘在外放话:“双梅30元收的绣片,转手卖了1000元!”绣娘们愤愤不平地跑来质问,她就干脆地说:“有本事你自己卖1000元啊!”

  这句“挑衅”反倒激起了大家的争胜心,不少人又开始动起针线。她成功唤醒了一批沉寂已久的民间力量,也聚起了最早的一批核心绣娘。

  带着绣娘走出大山

  2015年,在地方政府和妇联等部门支持下,乔进双梅和四位伙伴出资成立了马边花间刺绣专业合作社,确立了“零投入入社、零基础就业、零风险增收”的“三零”模式。这一模式最大程度上降低了彝族妇女参与的门槛,让她们在照顾家庭的同时也能实现增收。

图为乔进双梅(右一)和绣娘们在一起。记者 王磊 摄

  “很多绣娘最初是零基础,通过培训,一点点学会了刺绣。”45岁的绣娘曲别李英便是典型代表。她加入合作社前是全职主妇,如今已成为骨干,还能培训其他绣娘。“以前靠丈夫养家,现在我在县城买了房买了车,真没想到刺绣能带来这么大变化。”

  截至目前,合作社长期合作的绣娘已超900人,年收入从几千元到数万元不等。“背着娃娃绣着花,养活自己养活家”,成了不少绣娘的真实写照。

  合作社还定期组织外出培训、参加展销会,鼓励绣娘们走出大山、接触市场、开阔眼界。从针法技巧到配色设计,从传统样式到市场化产品,彝绣正逐步从“家门口的小手艺”变成了“产业链条上的大文章”。

  让彝绣更“潮”也更广

  合作社展厅里,一幅绣有《十月太阳历》的作品尤为醒目。十二道光芒从太阳中心放射,宛如火焰跃动在靛蓝布面上。“火是我们彝族的图腾,这样的图案绣上衣服,就是把祖先的祝福穿在身上。”乔进双梅介绍。

  在她的带领下,合作社不仅传承了彝绣传统样式,更积极探索创新表达。绣娘们在保留民族文化图腾的同时,引入现代审美与实用需求,开发出手包、围巾、文创产品等系列新作,并与多位设计师合作,将彝绣元素融入现代服装。

  “我们希望让彝绣走进更多人的日常生活,不只是穿在节日服饰上,更可以用在包包、杯垫、靠垫上。”如今,合作社产品已销往北京、广州、上海,部分作品还远销海外。

  这种从“文化遗产”到“生活日用”的转变,不仅拓宽了市场,也拓宽了民族非遗“活”起来、“火”起来的路径。

  大山深处绣出“民族团结之花”

  乔进双梅的绣品,不只是一件件商品,更是大山深处绣出的“民族团结之花”。她深知,民族文化只有融入时代,才能真正实现传承。“彝绣不仅是一门手艺,更是一种精神、一种凝聚力。”她说,文化认同感增强了绣娘们的自信心,也增强了大家对中华文化多样性和统一性的理解。

图为乔进双梅在绣彝绣。记者 王磊 摄

  谈及未来,乔进双梅说,她的下一个目标,是建设彝绣产业园,引入数字化管理,培育更多设计人才,让彝绣真正从“手艺经济”变成“品牌经济”。同时,她也希望有更多年轻人加入,“他们接受快、创意多,传统文化交给他们,才有未来。”

  2022年,四川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实施意见》,明确提出“促进四川省各民族非遗保护传承,树立和突出各民族共享的中华文化符号和中华民族形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乔进双梅和她的绣娘们,正是四川推动非遗保护与民族团结相融相促的一个生动缩影。随着一项项政策落地生根,彝绣等民族非遗正焕发出时代光彩,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过程中,发挥着独特而深远的作用。(完)

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本网或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新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本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联系方式: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采编部 电话:+86-28-629387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