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新闻网

首页 > shouye > 中国网

机电学院本硕博联合社会实践队深入岑巩调研智慧农业
2025年08月04日 10:41 来源:中国网 编辑:曹惠君

  2025年7月10日至7月15日,电子科技大学机械与电气工程学院本硕博联合社会实践队前往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岑巩县,针对山地农业的机械智能化痛点与需求深度调研,先后走访县农业农村局、县农机服务专业合作社和塔山村,与负责人关于当地农业机械化情况展开深入交流,依托电子科技大学机器人实验室,完善当前农用机器人宜地性方案设计。

  农业机械化,成就与挑战并存

  贵州省素有“九山半水半分田”之说,主要以山地、丘陵为主,平坝很少,耕地具有坡度大、石漠化、破碎化等特点。为破除农业难题,当地以耕地筑基,以技术破题,全面推进乡村数字化,农业现代化。

  据岑巩县农业农村局农机负责人杨杰介绍,目前岑巩县已经实现部分农业机械化,水稻收割机、辣椒采摘机、无人机洒药等现代化农业机械设备基本普及。农机售卖、检修、保养、报废、更新形成制度,便于管理。访谈中,杨杰表达了他对农业机械化进一步推进的认可,“机械化率每年都在提升,随着农机具增加,老百姓使用农机具越来越多,总体趋势肯定是向好的。”

  农业机械化的成就之下,仍有亟待解决的挑战。“受山地地形限制,需要适用的小型农机具。除此之外最大的要求是实用轻便,农村青壮年劳动力紧缺,主要是老人小孩务农,笨重的工具使用不了。”杨杰表示,“水稻制种方面,当前的机械精细度还有待提升。”交流过程中学院师生详细记录这些困难堵点,为之后智慧农机优化设计提供思路。

  定点帮扶,高校助力智慧乡村建设

  “岑巩县发展经济主要采用‘大兴产业,主抓工业’的模式,在这个过程中得到电子科技大学的大力支持,为岑巩县的教育、产业、乡村振兴工作做出非常大的贡献。”岑巩县委副书记徐科介绍着岑巩县近年的发展和电子科技大学在当地的定点帮扶工作。

  据了解,电子科技大学机电学院充分发挥在机器人和新型装备制造的学科优势,联合贵州省科学院、电子科技大学计算机学院等单位,研发面向山地丘陵地区的小型智慧农机,研发成功后,生产基地也将设立在岑巩,不仅促进岑巩农业发展,对岑巩工业发展也能有效增益。除此之外,学院师生还了解到电子科技大学每年都会派老师和同学到岑巩县开展交流学习、支教服务和社会实践,并让本校优秀学生与岑巩县优秀学生一对一结对,在学习上给予他们帮助。

  学院师生真切感受到高校对于岑巩县智慧乡村建设不是解决一时困境,而是充分发挥教育科技人才的高校优势,渐进式地为乡村全面振兴注入动能。

  田野调研,实际生产中的百姓心声

  离开农业农村局,学院师生走入塔山村的田间地头。村党支部书记郑培坤为实践队介绍了自己在塔山村打造智慧畜牧业的坚守与见证。“工科与农科融合才能让养殖更强。”他举例,现在猪舍已有智能环控系统,未来期待AI覆盖更多流程,让万头猪场仅需两三个人管理,这既需电子科技大学支持,也离不开本土人才培养。

  随后,在驻村第一书记罗尹奇的带领下,大家共同参观了智慧养猪、智慧养牛系统。自动保温保湿、自动喂食水槽、通风设置等机械化智能化装置,让学院师生直观感受到科技对新时代养殖业的高效赋能。

  躬身田野,方见民生百态,学院师生进一步走访农户。家耐心辅助村民填写农业机械化调查问卷,并真诚询问他们在实际生产生活中对农业机械化最真实的感受和意见,积累了大量一手访谈、问卷数据。

  走访中,农户们提到最多的,是希望机械更“接地气”——既能适应山地丘陵的小块耕地,又要操作简单、价格适中。“年轻人大多外出打工,村里多是老人种地,太复杂的机器学不会。”一位老农户的话道出了普遍心声。

  农机合作社,科技赋能农业发展

  下午,学院师生来到岑巩县为农助农农机服务专业合作社参观。走进合作社,旋耕机、播种机、收割机、无人机……各类农机排列得整整齐齐,擦拭得锃光瓦亮,每一台农机在出库工作前工作人员都会进行例行检查,入库后统一整修保养,保证农机服务的高质量作业。

  “采用无人机施肥高效省工,一上午4小时就完成了200余亩稻田作业。”合作社工作人员吴昆鹏一边操纵无人机演示一边介绍。伴随持续的嗡鸣声,无人机灵活地上下飞行,喷洒出细密均匀的水雾。无人施肥系统可根据不同田块水稻长势和土壤肥力数据,精准调控施肥量,有效提升肥料利用率,降低了农户农业生产成本。

  从“肩挑手撒”到“人机协作”,越来越多的智能设备走进田间地头,让传统农事焕发科技光彩,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奠定科技基础。

  通过多天深度调研,学院师生深刻体会智慧农业新模式在岑巩县生根发芽,推动着每一寸土地焕发新生机,在智慧农业浪潮中走出山地特色农业的突围之路。后续,团队将整理调研结果,针对性优化农业机器人,为智慧农业发展贡献机电方案与青年力量。(韩雨伯、叶文锡、李思沁、陈珂羽、王鑫楠)

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本网或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新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本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联系方式: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采编部 电话:+86-28-629387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