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四川新闻8月5日电 (唐梓萱)4日晚,“行走的非遗——京·川折子戏展演”在成都新声剧场举行。两位首批入选四川省戏曲名家工作室的梅花奖演员——川剧表演艺术家崔光丽、京剧表演艺术家刘露同台,川剧的婉转高腔与京剧的醇厚韵白交织,为观众带来了一场视听盛宴。

崔光丽少年从艺,因扮相秀美,嗓音清丽,表演传神动人,得以拜入川剧名旦许倩云门下,后受教于阳友鹤、陈书舫、王青莲、邓学莲、王世泽等众多川剧名家,博采众长,深得川剧传统旦角表演的艺术精髓。
当晚她搭档陈作全(饰演王魁)、刘正友(饰演拿鬼)演出的川剧折子戏《情探》,对崔光丽来说有着特殊意义。“这出戏是我16岁时,我师爷阳友鹤先生为我排的,演了快半个世纪了。”舞台上,崔光丽用高亢激昂的唱腔技巧、细腻入微的鬼魂身段、“虽鬼实人”的演绎特点,将“焦桂英”从凄婉到决绝的复杂层次演绎得淋漓尽致,观众席掌声、叫好声此起彼伏。
“这几十年来,演出应该有上千场了。”直到现在,她依然保持着每天练功的习惯。“3天不练,师傅能看出来;10天不练,观众能看出来。”为了准备这场展演,崔光丽每天上午10点到排练场,“踢腿、走台步、练水袖,一个都不能少。”这份坚持,让《情探》在她的演绎中不断焕发新彩:“赵熙先生的剧本字字珠玑,年轻时懂三分,现在能品出七分,这就是岁月给的礼物。”
当晚的演出吸引了不少年轻观众。“传统不是老古董,得会‘说话’才行。”崔光丽强调要在“守正”中“创新”。“有些人为了创新丢了根本,台步走得像跳舞,唱腔改得没韵味,这不行。先把老祖宗的东西吃透,创新才有底气。”
京剧、川剧同台演出,就是一次形式上的创新。在刘露看来,她与崔光丽一直怀揣着将两大剧种搬上同一舞台的想法。经过近两个月的准备,终于让观众能在同一天欣赏到京剧与川剧的精彩。

“《游湖》是京剧《白蛇传》中经典选段,虽然时长仅约半小时,却能充分展现京剧在舞台呈现、人物塑造、服装扮相及唱腔情感等方面的独特美感与演员的深厚功底。川剧《情探》的唱念做打也很丰富,极具代表性。”刘露认为,无论是创新形式还是经典剧目,都承载着优秀传统文化的底蕴。从歌曲《锦色》将戏曲的元素与流行歌曲嫁接,到印象京剧《薛涛》邀请舞剧导演参与,将舞剧精髓与戏曲的可控可看相融合。刘露希望社会各界能更多关注优秀传统文化的发展,让更多人领略戏曲之美。“演员最大的期望就是得到观众的反馈,希望更多观众,尤其是年轻观众,能走进剧场观看演出。”
接下来,崔光丽和刘露会继续用且歌且吟的方式,在传承、推广戏曲艺术的道路上“行走”。
“我虽然退休了,但艺术不会退休。只要还能演,还能讲,我就不会停下。我将会如这次展演一般,在艺术的世界里持续地行走下去,走下去。”崔光丽说。(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