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新闻网

首页 > shouye > 中新网四川

汶川师生“走出阿坝看世界”红色文化研学活动圆满收官
2025年08月14日 11:56 来源:中新网四川 编辑:曹惠君

  中新网四川新闻8月14日电  8月13日,“浙里阿坝石榴红同心共筑中国梦”汶川县2025年“走出阿坝看世界”红色文化研学团在蓉城画上圆满句号。250名汶川学子在六天时间里,足迹遍布成都及周边十余处红色教育基地与人文胜迹,在省博物馆、建川博物馆、三星堆等场馆中沉浸式感悟家国情怀,汲取精神力量。

研学中的汶川学子。汶川县委宣传部 供图

  触摸历史,烽火岁月涤荡心灵。研学首站,学子们走进四川省博物馆,在四川省博物馆“四川革命历史”展厅内,泛黄的书信、斑驳的武器、珍贵的老照片,无声讲述着川军出川抗战、解放大西南的壮阔史诗。建川博物馆的“正面战场馆”与“川军抗战馆”,借助实景复原与多媒体技术,将学子们带回硝烟弥漫的战场。当“八百壮士”死守四行仓库的悲壮事迹被讲解员娓娓道来,许多同学热泪盈眶。

  文脉寻根,文明华章滋养自信。历史不仅激荡于战场,三星堆博物馆中,青铜神树、纵目面具等神秘文物令学子惊叹于古蜀文明的璀璨光华,深刻感知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博大精深。步入三苏祠,“一门三父子,皆是大文豪”的千年文脉,在古柏修竹间传递着“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的崇高理想。川剧剧院内,变脸、吐火等绝技赢得满堂喝彩,非遗魅力深深感染着年轻的心灵。

研学中的汶川学子。汶川县委宣传部 供图

  回望故土,抗震精神砥砺前行。“抗震精神”始终是研学路上最深的共鸣。在漩口中学遗址,倾斜的教学楼与开裂的地面诉说着2008年的伤痛,而遗址旁“任何困难都难不倒英雄的中国人民”的标语,更昭示着重生的力量。漩口小学学生王康欣楠在纪念碑前久久驻足:“爷爷曾告诉我,地震时是全国人民帮我们重建家园。今天站在这里,我才真正懂得‘一方有难,八方支援’这句话的分量。”走进焕然一新的战旗村,智能温室与特色民宿展现着乡村振兴的蓬勃图景,让学子们对家乡的未来充满憧憬。

  此次研学活动由浙江省对口支援阿坝州指挥部与汶川县教育局联合组织,是深化“浙阿同心”帮扶的重要实践。研学团领队、汶川县教育局带队工作人员表示:“这堂‘行走的课’,旨在引导孩子们在触摸历史中厚植家国情怀,在感受时代变迁中坚定理想信念,未来以真才实学回报桑梓、建设祖国。”

研学中的汶川学子。汶川县委宣传部 供图

  六天行程虽短,红色基因与文化自信的种子已深植心田。返程途中,学生们在研学手册上留下真挚感言“看过世界,更爱祖国”“努力学习,让家乡更美好”。阳光下,250张青春脸庞写满坚定与希望。正如团旗上“浙里阿坝石榴红,同心共筑中国梦”的誓言,民族团结之花与青春奋斗之歌,在这个夏日奏响了最美的时代和弦。(完)

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本网或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新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本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联系方式: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采编部 电话:+86-28-629387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