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新闻网

首页 > shouye > 中新网四川

成都:“质量增信+”模式让企业“软实力”变“硬支撑”
2025年08月16日 11:53 来源:中新网四川 编辑:曹惠君

  中新网四川新闻8月16日电 (记者 刘忠俊)“做梦都没想到,公司多年来积累的质量认证、培育的首席质量官这些‘软实力’,真能换来1000万‘真金白银’。”近日,四川兴辉腾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兴辉腾”)总经理文海如是说。

工作队深入企业了解情况。成都市市场监管局供图

  在某银行金堂支行,依托金堂县创新推出的“质量增信+”融资模式,这家成阿工业园区的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无需抵押物,快速获批贷款,授信额度翻倍,利率降低0.6个百分点。“这笔‘及时雨’让企业有底气接大单、投创新,大口径、高压力复合管材研发提速,预计新产品年内面市可新增销售收入3000万元。”文海称。

  兴辉腾的“无形质产”变“真金白银”,是成都市市场监管部门蹲点服务“立园满园”行动的鲜活例证,彰显了金融活水对生产力的培育作用。?融资难、融资贵是中小企业发展的关键瓶颈。许多企业虽有技术实力和创新成果,却因缺抵押物难以获得充足资金。如何让“轻资产、缺抵押”的科创型中小企业搭上金融快车?这是成都市市场监管局金堂片区工作队在园区蹲点时,企业反映最迫切的诉求。

  企业有呼声,服务就有回应。片区工作队联合金堂县市场监管局深入金堂经开区、成阿工业园区等一线,“零距离”了解企业困境与资金需求,同时对接县域11家主要银行,共同探索“质量+金融”助力实体经济的新路径。经反复调研论证,在金堂构建出“质量增信+”融资模式,为全国破解中小企业融资难题贡献了“成都解法”。

  “最大的突破是让企业质量这个‘软指标’变成银行授信的‘硬通货’,且无需银行另起炉灶开发新产品。”金堂县市场监管局标计质量室主任吴昕洁称,该模式梳理出40项质量要素,涵盖质量信用、管理、品牌、基础、创新等维度,量化为评估因子后,可直接嵌入银行“智造贷”“园区E贷”等40余个信贷产品的授信流程,实现额度“叠加倍增”。

  “‘质量增信+’的生命力在于‘标准化、易操作、低成本、高效益’,精准击中银企双方痛点。”某银行金堂支行副行长秦莉深有体会,“这40个质量要素像精准‘尺子’,助我们分析企业真实实力与潜力,破解信息不对称难题,让我们敢贷、愿贷、贷得更准。”这套模型为银行识别企业“隐形资产”提供了可靠标尺。

工作队深入企业一线了解情况。成都市市场监管局供图

  对企业而言,该模式意味着融资门槛降低、额度提升。“我们是典型‘轻资产’科技企业,核心在技术和专利,有300余项自主知识产权和创新成果,参与起草10余项国家、行业、团体标准。目前,几个重点研发项目完成小试、中试,大规模工程化验证缺资金。传统贷款需抵押担保,成本高、周期长,制约发展。”金堂经开区“小巨人”企业成都美富特膜环保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梁红波称,市场监管部门带来的“质量增信+”新模式,让公司凭高自评得分申请贷款,原预估1000万在质量要素“加持”下提升到1500万,现已进入审批尾声,资金到位后可立即启动重点研发课题和全自动新产线。

  成都市市场监管局金堂片区工作队相关负责人认为,该模式的深层意义在于构建“质量提升-融资便利-再投入提升”的良性循环。企业为获更高额度会持续提升质量竞争力,获得资金后反哺质量提升和技术创新,激活高质量发展内生动力,推动形成“政府培育质量、企业重视质量、金融机构认可质量”的良好格局。

  据统计,截至2025年7月底,前期试点的9家金融机构通过“质量增信+”模式发放贷款160余笔,总金额11.27亿元。8月起,该模式在金堂县11家金融机构的40余个惠企产品中全面铺开,企业凭“软实力”将持续获得银行“硬支持”,金融活水加速涌向产业园区。

企业产品。成都市市场监管局供图

  成都市市场监管局金堂片区工作队相关负责人表示,将对接省市数据平台,推动质量信用数据向金融机构安全合规开放,力争实现线上评估并建立统一“企业质量信用档案”。同时总结评估模型指标、权重及规范,形成可复制推广的标准化手册,扩大“金堂经验”试点范围,为产业园区“立园满园”注入金融与质量活力。

  当前,为期3个月的成都市市场监管领域蹲点服务“立园满园”行动持续推进。行动聚焦“3+22+N”产业园区,围绕注册审批、质量技术、知识产权、食品药品4类重点领域,畅通“精准收集—蹲点研判—分类解决—赋能园区”闭环,解决一批企业诉求,推出一批赋能事项。截至目前,11个片区工作队深入31个园区开展33次调研,解决企业“急难愁盼”问题52个,助推产业园区高质量发展。(完)

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本网或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新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本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联系方式: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采编部 电话:+86-28-629387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