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新闻网

首页 > shouye > 中新网四川

南部:精准破题 “一老一小” 需求 织就朝夕幸福生活网
2025年09月02日 16:09 来源:中新网四川 编辑:曹惠君

  中新网四川新闻9月2日电 (冯紫琳)近年来,南部县始终把群众的“急难愁盼”放在心头,从“健康敲门行动”到“家门口养老”,从安全教育到“童伴妈妈”培训,从适老化改造到托育中心建设……以一个个精准务实的“小举措”,织密民生保障网,全力打造“银发无忧、稚子欢颜”的幸福生活圈,绘就满是烟火气的“朝夕美好”图景。

  暖护银发:解“看病吃饭”痛点,让养老满含安心暖意

  清晨8点,家庭医生杨杰背着沉甸甸的出诊箱,准时敲响76岁独居老人周大爷的家门。“周大爷,这两天血压稳吗?上次的药吃着怎么样?”杨杰一边打开医药箱,一边与老人交谈。“医生不仅帮我调药,还教我用手机和娃视频,现在他们在外地也放心了,比亲人还周到。”周大爷感慨道。

  据悉,南部县独居老人较多,“看病难”曾是不少家庭的心病。近年来,当地整合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资源,组建家庭医生团队开展上门服务,将健康服务送进居民家。截至目前,全县已开通45条健康咨询热线,组建433个家庭医生签约团队,累计签约居民62.10万人,一般人群签约率77.53%,重点人群签约率93.3%,乡村振兴对象实现100%全覆盖;家庭医生团队已为3000余名高龄、失能老人提供上门服务,切实解决行动不便群体就医难题。

  破解了“看病难”,解决吃饭难题的温暖举措也延伸至社区——“爱心餐厅”的饭香,走进了老人们的生活。

  9月1日中午,南部县长坪镇三清场社区的“爱心餐厅”里,73岁的侯奶奶和老朋友相约来就餐。“这红烧肉软烂,青菜也清爽,比我自己在家糊弄强多了!”侯奶奶说,平时子女上班、孙子上学,自己煮碗面都嫌麻烦,如今家门口有了食堂,饭菜可口还实惠,饭后大家能下棋、拉家常,餐厅成了老人们的“社交场”。

  “既解了老人吃饭难,又浓了乡土人情味。”三清场社区书记母志强表示,不少老人子女在外,社区希望通过“小餐桌”托起“大民生”,形成可复制推广的“家门口养老”经验,切实提升老年人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据了解,该社区食堂今年5月开业,推行适老营养套餐,可同时容纳100余人就餐,服务对象以60周岁以上老年人为主,针对行动不便人群还提供送餐服务,收获居民一致好评。

  从家庭医生上门问诊调药,到爱心餐厅的适老套餐与老友间的欢声笑语,南部县以两项实打实的民生举措,精准破解独居、留守老人“看病难”“吃饭愁”的痛点,让养老这件事,真正充满安心与暖意。

  守护幼苗:筑“安全陪伴”防线,让童心向阳茁壮成长

  南部县将民生关怀的触角从“银发群体”延伸至“少年儿童”,聚焦“一小”成长需求,以贴合童心、注重实效的创新实践,为孩子们的健康成长保驾护航,让“朝阳”愈发鲜红明亮。

孩子们享受快乐的暑期培训。冯紫琳摄

  南部县城市书房内,一场特殊关爱活动悄然展开——县妇联将防性侵教育课堂搬进书房,为孩子送上“安全礼包”。妇联巾帼志愿者借助典型案例、漫画、顺口溜,引导孩子认识身体、明确隐私部位概念,还讲解性侵害的定义、常见手段、预防措施、应急处理方法及求助渠道,鼓励孩子勇敢对性侵害说“不”。孩子们聚精会神,不时举手互动,在轻松氛围中潜移默化树立防性侵理念,增长自我保护本领。

  作为南部县关爱留守儿童的核心力量,“童伴妈妈”由经过系统选拔与专业培训的爱心人士担任,她们扎根各社区“童伴之家”,不仅承担孩子的日常看护、课后辅导,更会主动倾听孩子心声、疏导负面情绪,用亲人般的关怀填补亲情空缺。

  近日,南隆街道老君山社区的“童伴之家”内暖意融融,一场“童伴妈妈”培训热闹开展。“妈妈们”通过趣味互动游戏,沉浸式学习与孩子建立情感联结的方法,在轻松氛围中深刻领悟陪伴意义。

  这只是南部县“童伴之家”活动的缩影。暑期以来,各点位“童伴之家”积极发挥阵地作用,相继开展安全教育、实践体验等特色活动,涵盖防溺水、防欺凌、应急救护、心理健康、网络安全等主题,通过案例讲解、情景模拟、实操演练、互动游戏等形式,确保孩子们度过安全快乐的假期。

  据了解,近年来,南部县始终紧扣少年儿童成长的核心需求,以贴近童心的形式、注重实效的内容,将民生关怀的温度传递到“一小”群体的方方面面。

  夯实根基:优“适老育幼”设施,让幸福生活有“硬支撑”

  从即时服务到长效保障,南部县将对“一老一小”的关怀,延伸至城市硬件建设,以适老化改造与育幼设施升级,为“朝夕美好”筑牢根基。

  夜幕降临,华灯初上,南部县滨江公园明月广场渐渐热闹起来。

  “这健身器材用着就是舒服,各方面都考虑得周到。”65岁的刘大爷双手握住太极推盘的手柄,随着器械的旋转缓缓舒展肩颈。

  作为该县“银发健身地图”的核心坐标,广场从设计之初就邀请县老年体育协会提建议——十余类器材按老年人体能调至适宜高度,台阶改造成平缓坡道,每50米设靠背长椅供歇脚。

  “适老化不是后期补丁,而是城市建设的起笔之章。”南部县住建局负责人说,当地将适老理念融入规划、建设、管理全周期,优先保障老人生活需求与安全,真正实现从“被动修补”到“主动设计”的转变,让老人在日常中感受切实关怀。

  另一边,南部县妇幼保健院托育服务中心项目建设正酣。走进项目建设现场,映入眼帘的是一派热火朝天的施工景象,工人们各司其职,有的专注于墙面装饰,有的忙着机电设备安装,各项工作有条不紊地推进。施工负责人介绍,项目已完成主体结构、砌体、抹灰及屋面工程,计划年底竣工移交。

  “盼着早点建成,送娃托育就不用愁了。”家住翔合绿洲的李女士坦言,夫妻上班带娃难,项目让她看到希望。

  “要破解‘婴幼儿无处可托、家长无暇照料’的矛盾。”南部县妇幼保健院相关负责人表示,项目运营后将按规范配备专业保育人员与保健医生,开设契合婴幼儿成长的照护课程,提供生活照料、健康管理、早期教育一体化服务。

  这些实打实的设施举措精准回应民生需求:让老人健身更安心,让家长育儿少焦虑。这不仅是南部县民生答卷的生动实践,更彰显“以人民为中心”的城市温度——从适老的长椅到待投用的托育中心,每一处细节都在传递朝夕皆美好的幸福,让生活在这里的人,切实触摸到安稳与希望。(完)

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本网或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新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本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联系方式: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采编部 电话:+86-28-629387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