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四川新闻9月11日电 (张立祥)在中国当代美术史上,罗中立的油画《父亲》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它凭借深刻的内涵、超凡的技艺以及强烈的情感共鸣,深深触动了每一位观赏者的心灵。画面中那位手捧粗瓷大碗、满脸沟壑的老人,以其震撼人心的现实主义力量,成为中国改革开放初期最具代表性的艺术形象之一。如今,这幅创作于1980年的杰作,正以一种全新的方式焕发新生——在其原型人物邓开选老人的故乡巴中市平昌县,一场以“父亲”为主题的文化盛宴即将“开席”。
平昌县巧妙挖掘油画《父亲》这一独特文化资源,推出父亲文化系列活动,通过“1个主活动+6个配套活动”的立体、多元格局,将艺术经典转化为地方文旅品牌建设的核心动力,打造出内涵丰富而又独具特色的“父亲原乡”文旅地标。
艺术与乡土的完美融合:一场音乐会的文化深意
9月29日晚,平昌县双城村将迎来“父亲原乡·爱有回响”音乐会。“这不是一场普通的演出,而是一次文化认同的集体建构。”据活动主办方负责人介绍,音乐会围绕“父亲”主题精选曲目,同时融入“欣赏巴中·唱响平昌”原创新歌,实现经典与原创、传统与现代的对话。

“选择在乡村举办音乐会,本身就具有不凡的意义,打破了高雅艺术与乡土社会的界限,让艺术回归生活、回归群众。”该负责人表示,这样的考量与《父亲》油画本身的艺术理念一脉相承:罗中立当年正是从平凡劳动者身上发现了震撼人心的美,如今平昌县又将这种美以音乐的形式回馈给这片土地和人民。
多元活动构建文化矩阵:从影像到美食的全方位体验
据了解,平昌县父亲文化系列活动的6个配套活动分别为:“我和父亲的合影”摄影展、“感恩父爱”主题诗歌朗诵会、“父亲的活路”农事体验活动、“我给父亲唱首歌”音乐秀、“父爱如山·水墨传情”美术创作活动、“父亲的味道”美食文化活动。活动主办方负责人表示,这些不同形式的配套活动,将构建起多元、立体的父亲文化体验矩阵。
拟定于9月底开展的“我和父亲的合影”摄影展,面向全国征集凝聚父子(女)深情的摄影作品,通过镜头语言全方位、多角度地诠释“父亲”这一伟大形象,展现坚韧、付出、慈爱与责任的“父亲”精神。主办方负责人表示,这种方式巧妙地将个人家庭记忆与集体文化记忆相融合,让每个普通人都能成为这场文化活动的参与者和创作者,让“父亲原乡”成为致敬父爱、传承美德的文化高地与精神原乡。
“感恩父爱”主题诗歌朗诵会将在全县中小学开展,兼具教育功能与文化传播功能。孩子们用一首首诗歌,咏诵父爱的伟大,让父爱在诗意中获得代际传承。
最具创新性的是“父亲的活路”农事体验活动。据悉,9月20日至10月8日,“巴山美村·父亲原乡”将设置体验区,让游客通过扁担挑水、制作豆腐等传统农事活动,亲身感受父辈的辛劳。这种体验式活动不仅丰富了游客体验,更是一种深刻的文化教育——让城市人群有机会感受传统农耕文明的智慧与艰辛,从而更加理解《父亲》这幅画作背后的文化内涵。

“我给父亲唱首歌”音乐秀采用公开征集和线上展播的方式,面向全国,吸引全民参与,并通过各级媒体及网络平台,让这一活动能够触达更广泛的受众。
“父亲如山·水墨传情”美术创作活动,则是对油画《父亲》的艺术回应。主办方将组织专业画家以水墨形式表现父爱主题,既传承油画的精神内核,又拓展其艺术表现形式,实现现代油画与传统水墨的对话。
“父亲的味道”美食文化活动则从味觉的角度切入文化主题。9月29日至10月8日,双城村将推出以镇龙瓦灰鸡、江口青鳙、驷马豆瓣等平昌特色产品为食材的“父亲的味道”主题美食。“美食是最易产生情感共鸣的文化载体,通过味觉记忆唤起人们对父爱、对家乡的深情。”活动主办方负责人说。
从画布到乡土:一场跨越时代的文化回响
平昌县作为《父亲》原型人物的故乡,承载着这幅艺术巨作深厚的文化基因和精神血脉,在打造父亲文化方面具有独特优势。据平昌县文联主席刘静介绍,这一优势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地缘优势,油画原型人物邓开选老人是土生土长的平昌人,这一特殊身份使平昌与“父亲”建立了不可分割的血脉联系;二是文化传承优势,平昌县多年来持续挖掘和传播“父亲”文化,建设了“巴山美村·父亲原乡”,举办了传承父亲精神座谈会、“父亲原乡·爱有回响”音乐会等多届主题文化活动,积累了丰富的文化实践经验;三是品牌基础优势,“父亲原乡·醉美平昌”已成为平昌重要的文化IP,在省内乃至全国形成了一定的品牌影响力;四是学术支撑优势,通过前期举办的系列学术研讨活动,已形成了一批关于父亲文化的研究成果,为打造父亲文化品牌提供了坚实的理论依据。
油画《父亲》描绘了农耕时代“父亲”的群像,通过一张面孔,体现了中国农民的勤劳、淳朴、坚韧与积极向上的精神内涵,而平昌县的父亲文化系列活动则是对这种精神的当代回应和礼赞。从一幅油画到一个文化品牌,从艺术经典到大众参与,平昌县正在书写一段文化传承与创新的生动故事。这个秋天,一起到平昌“父亲原乡”,去品味一场艺术与生活、记忆与当下相互交融的文化盛宴。(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