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四川新闻9月15日电 96岁的罗奶奶摩挲着口袋里封皮发亮的“护理笔记”,本子上“低盐饮食、踝泵运动、复查禁水”等字迹清晰,末了还画着小水杯提醒;76岁的张爷爷拄着拐杖回到病区,兜里揣着自种的橘子,非要塞给“我的小病人们”……这一幕幕温暖场景,来自成都京东方医院慢病管理中心甘露团队的日常护理工作。

为响应《进一步改善护理服务行动计划(2023-2025年)》中“人文关怀融入护理全流程”的要求,甘露护士长带领团队跳出“只盯病灶”的传统模式,深耕慢病护理领域三年,交出了一份厚重的“人文答卷”。团队提前开展巴林特工作坊打磨沟通技巧,联合康复、营养等多学科为患者制定个性化方案,更将“患者当家人”的理念落实到每一个细节中。
针对听力不佳、沟通困难的罗奶奶,团队当天定制大号字体的“沟通小本”,涵盖用药、康复等全流程要点;每日晨间,护士会多留10分钟蹲在床边唠家常,根据其牙口和消化情况每周调整3次饮食方案。面对慢性心衰入院、脾气急躁的张爷爷,团队从家属处得知其退休前是工程师、痴迷中医脉诊后,便以“求号脉”的方式拉近距离,渐渐化解其抵触情绪,使其主动配合治疗。
此外,团队还将病区闲置空间改造成“心灵驿站”,摆放老报纸、绿萝等物件陪伴患者;在卫生间加装防滑垫、为扶手包软布,降低老年患者跌倒风险;开展实操式健康讲座,现场演示“糖尿病饮食搭配”,并制作“口袋卡片”方便老人记忆。
这份专业与温暖换来了实打实的认可。2024年,科室患者满意度从一季度的98.82%攀升至四季度的99.94%,“护理沟通”“环境舒适”两项评分每季度均排名全院第一;办公室柜子里堆着60多面锦旗、200余封感谢信,走廊“风采墙”上还贴着老人手绘的护士陪行水彩画。
“慢病患者要的不只是吃药打针,更是有人记得他的喜好、懂他的心事。”甘露表示,最好的慢病护理是让患者觉得“这里像家,他们像家人”。如今,这支团队正以日复一日的坚守,将这份承诺刻进患者心里,为公立医院慢病护理的人文实践提供了可感可学的样本。(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