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新闻网

首页 > shouye > 川观新闻

大国工匠刘辉的“破界”人生
2025年09月27日 09:53 来源:川观新闻 编辑:韩金雨

  文/欣忆 图片由中国石油西南油气田公司提供

  9月23日,中华全国总工会揭晓“大国工匠”名单,中国石油西南油气田公司首席技师刘辉在列。这位从一线采气工成长起来的专家,深耕能源领域30多年,集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重庆市劳动模范、“巴渝工匠”、中国石油技术能手等荣誉于一身,手握49项国家专利,用近百项创新成果,为我国石油工业攻克多项“卡脖子”技术难题,有力推动了关键技术的自主可控。

  从四川盆地到中亚腹地:一位石油工匠的三十年“长征”

  1993年,22岁的刘辉怀揣采输气专业的梦想,从新疆来到重庆开县,成为一名普通采气工。30多年过去,他已从当年的青涩学徒,成长为我国石油工业油气生产领域专家型人才,用匠心和坚守在能源战线书写精彩篇章。

  2010年起,刘辉迎来职业生涯的新挑战——两次远征土库曼斯坦阿姆河右岸萨曼杰佩气田。在异国他乡,他参与指导2座集气站、24口单井的新井产能建设,使气田日输气量达到1800万立方米。面对复杂的开采环境,他们成功攻克技术瓶颈,助力该气田年产量突破百亿立方米,为中亚管线首气成功作出重要贡献,所在团队也荣获“西气东输先进集体”称号。

  “在土库曼斯坦的从业经历,让我深刻感受到中国石油工人的责任与担当。”刘辉说,萨曼杰佩气田的开发,不仅彰显了中国在能源领域的技术实力,更成为“一带一路”倡议下中国与中亚国家能源合作的典范。

  2025年6月,西南油气田公司传来振奋人心的消息:刘辉团队历时一年攻坚,成功攻克含硫天然气净化关键瓶颈,研发出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三甘醇脱水智能绿色国产化技术体系。这一突破,不仅打破了国外技术垄断,更让中国在清洁能源核心技术领域迈出从“跟跑”到“领跑”的关键一步。

  2024年,全国超75%的三甘醇脱水装置面临预测难、依赖进口仪表、能耗高、腐蚀严重等多重挑战,成为制约产业链自主可控的“卡脖子”问题。刘辉率领团队运用高精度建模与动态数据融合技术,构建起装置数字孪生体,并创新开发“物理-数据双引擎”协同训练机制。最终,水露点预测准确率提升至99.8%,彻底摆脱对高价进口仪表的依赖。经权威部门认定,该技术整体达到国际先进水平,部分成果国际领先。

  这并非刘辉首次向国外技术垄断发起挑战。早在2000年,重庆大天池气田引进的进口设备就因“水土不服”频频出现故障,而更换配件周期长、成本高,严重影响生产。刘辉迎难而上,从阀门维护细节入手,用国产密封脂替代进口产品,解决了污物黏结难题。他还根据设备原理自制图纸,委托厂家加工关键配件,不仅保障了生产连续性,更为企业节约近50万元。

  刘辉的自主创新成果,不仅筑牢了国内能源生产的韧性根基,更在国际舞台展现了中国工匠的实力。他两次远赴土库曼斯坦,将国产化清管技术与高压气田管理经验应用于海外项目,推动中国技术标准“走出去”。同时,他融合国际创新方法与国产化需求,培养出32名企业技术骨干,其研发的无人机巡检系统、3D打印技术等成果,为能源生产智能化转型提供了可复制的路径。

  “核心技术必须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我们要用自主技术端牢能源饭碗。”刘辉的这句话,既是他30多年职业生涯的坚守,更是新时代中国工匠守护国家能源安全的庄严承诺。

  53岁的清华“新生”:从气田到课堂,大国工匠“二次成长”

  “我这辈子没想过,50多岁还能当清华的学生。” 53岁的刘辉摩挲着笔记本里的清华校徽贴纸,用略带川渝口音的普通话笑着说。

  2024年10月,秋意浸染的清华园,迎来这位特殊的“新生”——作为全国首批220名“大国工匠培育对象”之一,刘辉拖着行李箱,从采气现场“转场”至校园,加入中华全国总工会与清华大学联合举办的“大国工匠人才培训营”。

  他的背包里,一本写满密密麻麻笔记的厚重笔记本格外沉。课桌上摊开的《智能制造导论》《数字孪生技术》,是他认知“另一个世界的语言”:院士讲解激光可燃气体探测器算法时,他逐字记下公式;教授分析边端智能传感技术时,他总在草稿纸上推演“能不能用到气田清管作业里”……

  在培训营,刘辉第一次接触到“工匠五力”模型——引领力、实践力、创新力、攻关力、传承力,“工匠五力”像一把钥匙,打开了他的全新认知。

  “以前创新总在老框框里打转。”刘辉坦言,过去判断管线堵塞靠“手感”,解决问题凭经验。如今,他将“五力”模型融入实践,用“五参数一空间水合物预测法”结合数字孪生技术,把水露点预测准确率提升至99.8%,从“经验驱动”迈向“数据驱动”。

  创新力在他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2020年,他带队巡诊时发现采气井站液位计频繁失灵,通过创新设计,研发出新型磁浮子液位计,一举解决杂质附着和压力变形两大难题,斩获重庆市创新方法大赛特等奖,并申请专利。

  攻关力让他突破行业壁垒。作为技能专家,他的足迹遍布川渝各地,还跨界与清华大学合作,攻克国际管道压气站远控、长庆油田生化反应池控温等多个跨企业技术难题。在第二届“一带一路”国际技能大赛上,他带领团队展示的智能巡检机器狗和射流清管器,向世界彰显了中国能源智造的实力。

  传承力,是刘辉最看重的责任。他已带徒50余人,32人成长为高技能人才,在2024年全国采气工竞赛中斩获多枚奖牌。受清华培训启发,他摒弃传统“口传心授”模式,搭建起线上线下融合的培训体系,通过课程资源共享、虚拟实操和成长档案跟踪,让技艺传承更系统、更高效。

  从课堂到展会,将培训收获酿成能源智能“大餐”

  9月,重庆国际博览中心,世界智能产业博览会热潮涌动。在600余家国内外行业龙头企业、3000余项新成果的激烈角逐中,一个以“匠艺星辉·创新赋能”为主题的展台格外引人注目——刘辉劳模和工匠人才创新工作室带来的六大智能创新成果,吸引了超2000人次驻足交流,成为能源领域智能化转型的亮眼名片。

  这些成果,正是刘辉从清华大学“大国工匠人才培训营”归来后,将前沿理论与一线实践深度融合的智慧结晶。

  自主规划路径无人机彻底改变传统巡检模式。它无需飞手操作,能自主规避复杂地形障碍,在地面工艺密集的管道中精准穿梭,单次巡检效率提升80%,成本降低60%,实现了人工巡检的全面替代。

  远距离无线通信技术攻克偏远管道监控难题。通过优化抗干扰能力和低功耗传输,该技术将巡线频次减少60%以上,年节约人工成本超200万元,为偏远气田设备监控提供了高效解决方案。

  最引人注目的是TEG脱水工艺数字孪生推演技术。它将专家经验植入数字孪生系统,实现脱水装置的实时监测、异常告警和故障定位,助力企业提升脱水效率15%以上,年运维成本减少约300万元。

  此外,直驱式电控技术以1.2万元的单阀改造成本(较传统方案降低72%),完成了传统手动阀门的低成本自动化升级,应急处置响应时间缩短至90秒,年减少高危作业320人次,为安全生产再加一道“双保险”。

  在妻子李爱娟眼里,刘辉对新知识的渴望刻在骨子里。“2000年初刚接触自动化系统时,站内的进口阀门一坏,大家因为看不懂英文说明书而束手无策。从那天起,他就抱着词典开始自学英语,一坚持就是20多年。”李爱娟说,那本被翻得卷边的中英文对照词典,见证了刘辉的知识蜕变。

  从重庆开县的山间气田,到土库曼斯坦的沙漠腹地;从最初看不懂英文说明书的青涩学徒,到手握49项国家专利的“大国工匠”;从凭手感经验的传统作业,到引领数字孪生、智能巡检的技术革新——刘辉30多年来,每一步都走得扎实而坚定。

  如今,已过知天命之年的他,依然保持着学生般的热忱。清华园里的笔记本还在更新,专家工作室的灯光依旧常亮,海外项目的技术难题还在等待他去攻克。他用自己的一生证明——工匠精神不仅是坚守,更是永不止步的攀登。

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本网或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新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本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联系方式: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采编部 电话:+86-28-629387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