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新闻网

首页 > shouye > 中新网四川

让果农无忧 水果综合天气指数保险的创新实践之路
2025年09月28日 11:23 来源:中新网四川 编辑:曹惠君

  中新网四川新闻9月28日电   题:让果农无忧 水果综合天气指数保险的创新实践之路

  作者 陈之乐

  在四川绵阳的耙耙柑林里,果农们今年聊起天气,除了祖辈传下的谚语,还多了几个新词儿:“触发值”“自动理赔”。这份悄然植入果园里的“定心丸”,是中国人寿财险四川省分公司为本地特色水果产业量身打造的水果综合天气指数保险。

  这精准保障的背后,得益于一段不断突破的创新历程。中国人寿财险四川省分公司从单一作物的风险锚定,到全域农田的广泛覆盖,最终聚焦地方特色产业“精准滴灌”,层层推进之间,实现了创新路径的关键质变。

航拍下的耙耙柑林今年将喜迎丰收。中国人寿财险川分 供图

  早在2018年,该公司在乐山犍为县开展的茉莉花降水指数保险试点,开启了以降雨量为触发指标的保险模式。当降雨量达到预设阈值时,即可触发赔付。这种依托客观气象数据的理赔机制,确保了赔付的公正性与时效性,赢得当地政府和农户的一致认可。

  基于这一成功实践,该公司随后将天气指数模式拓展至茶叶、柑橘、柠檬、蚕桑等更多单一作物领域。

  随着保障范围从试点区域向四川更广阔农田延伸,保险保障需求也呈现出新的特点。该公司发现,常规天气指数保险虽在单一作物上表现良好,但其针对单一作物与特定气象因子的设计,难以充分应对四川多作物并存、多灾种交织的实际情况。不同作物在不同生长期,常常面临冻害、暴雨、高温、干旱等多种气象灾害的复合影响。

  2020年初,中国人寿财险四川省分公司积极响应国家乡村振兴战略,将创新重心转向区域农业巨灾风险管理,率先在四川试点地方政策性农业巨灾天气指数保险。这一创新实现了从“保单一”到“保区域”的重要转变,通过更综合、灵活的设计,为区域内全部农作物提供多种主要气象灾害的基础保障,不仅填补了四川地区在该领域的空白,更为区域农业生产的稳定与恢复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每一次深入这片青绿交织的田野,都带来新的收获与思考。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健全农村金融服务体系”,鼓励开发适应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需求的保险产品,这为该公司探索农业保险创新指明了方向。

  通过对接地方政府和农业企业,中国人寿财险四川省分公司深入了解到特色农业产业发展中的风险保障需求。2025年,中国人寿财险四川绵阳中心支公司与四川盐亭县农旅集团达成合作,针对当地柑橘、桃子、李子、梨子等特色水果产业,创新推出水果综合天气指数保险,提供覆盖冻害、暴雨、高温、干旱等自然灾害的综合风险保障,提供逾1000万元保障金额。

  这一项目的落地,既是对政府主导的县域农业巨灾保险的有效补充,也推动着天气指数保险实现从“保单一”“保区域”转向特定产业集群,实现“保产业”的升级,让保险保障更加精准地契合产业发展需求,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提供了更加个性化的风险保障。

  该项目运用无人机现场勘验和气象监测等科技手段,科学核定种植面积与品种经济价值,确保保额与市场价值相匹配。

  另外,水果综合天气指数保险以高温、降雨、低温、干旱等可量化气象指标作为理赔触发条件,“气象数据说话、赔款及时到账”,有效解决了传统农业保险定损难、理赔周期长的问题。特别是在地形复杂的山区,通过数据驱动的方式大幅提升了理赔效率,确保农户能够及时获得灾后补偿。

水果综合天气指数保险为果农保驾护航。中国人寿财险川分 供图

  当然,新模式也面临新挑战。比如在盐亭县项目中,由于地形复杂,单个气象站数据难以完全准确反映全县天气状况,数据代表性不足,不同水果品种的市场价格波动也给保额确定带来难度。对此,中国人寿财险四川省分公司正在通过建立分品种分阶段的灾害模型、增设气象观测站点、探索动态定价机制等方式持续优化,让产品更贴合农户的实际需求。

  从应对单一灾害到覆盖多元风险,从灾后补偿到全流程风险管理,水果综合天气指数保险的创新实践,不仅是保险产品的升级,更是农业保险服务理念与服务模式的深刻变革。中国人寿财险四川省分公司通过持续创新,正推动农业保险从“保成本”向“保收入”、“保单一”向“保产业”转型升级,为特色农业发展筑起坚实的风险保障网。

  随着这项创新服务的持续推广,越来越多的果农将能够无忧种下“甜蜜生活”,在金融保险服务的精准支持下,水果产业必将迎来更加甜美的发展空间,为乡村振兴注入新的活力。(完)

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本网或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新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本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联系方式: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采编部 电话:+86-28-629387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