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新闻网

首页 > shouye > 四川新闻网

2025成都都市圈农家乐京城拼厨艺 哪些餐饮店得奖了?
2025年10月20日 09:17 来源:四川新闻网 编辑:曹惠君

  “诚邀大家有机会多到成都都市圈走走看看,感受乡村美景的万千气象,品尝川菜的麻辣鲜香,川酒的醇厚绵长,川茶的清香悠远,川果的新鲜地道……”一方灶台、四城燃动,用烟火锅气开启首届成都都市圈“农家乐乐万家”厨艺大赛决赛,用跨界人气呈现农村产权交易机会机遇。

  10月18日,2025成都都市圈“农家乐乐万家”活动在北京星光影视园举行,为京城的秋日增添了一抹浓郁的川味风情。

  活动由四川省推进成德眉资同城化发展领导小组办公室主办,四川省经济合作局、四川省人民政府驻北京办事处、德阳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眉山市同城化发展工作局、资阳市同城化发展工作局、成都市农业农村局、成都市商务局、成都市文化广电旅游局、成都市体育局、德阳市农业农村局、成都市人民政府驻北京办事处、德阳市人民政府驻北京联络处、眉山市人民政府驻北京联络处、资阳市人民政府驻北京联络处协办,旨在通过厨艺大赛、农村优质资源发布以及乡村旅游展示等多元形式,推动成都都市圈乡村振兴与区域协同发展,为全国乡村振兴提供可借鉴的范例。北京部委领导、四市驻京机构,北大、清华等高校学生参与活动。

  农家乐是成都都市圈传统有根产业,具有厚重的文化传承和独特的辨识标志,是城乡融合的鲜活写照,是乡村振兴的必然内容。活动伊始,四川省推进成德眉资同城化发展领导小组办公室常务副主任尹宏在致辞中回顾了四川在都市圈同城化发展上的积极探索与成果,强调农家乐作为成都都市圈传统有根产业,在城乡融合与乡村振兴中的重要作用。他表示,本次活动不仅是厨艺的比拼,更是农村产权交易、文旅资源推介的重要平台,希望通过此次活动,吸引更多人关注成都都市圈的乡村发展,共同助力乡村振兴。

  “五年前,四川省委省政府在全国率先系统性全面探索现代化都市圈同城化落地落细路径。五年来,成都市大手牵小手,协同德阳、眉山、资阳创新创造、实干实效,为‘都市圈同城化’作为专用词组写入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贡献了地方智慧、呈现了案例样本。今年初,四川省推进成德眉资同城化发展领导小组以都市圈为空间单元,以‘农家乐’为载体,以精品旅游线路为纽带,希望通过跨层级跨区域跨部门的品牌出市出圈,为满足大众、分众、小众日益增长的对美好生活的需要,来组织一个活动、提供一个平台、构建一个场景,这就是我们的初心。”

  活动中,成都、北京、沈阳、吉林四地农交所负责人就自有农村产权项目资源进行了推介。成都都市圈重点推介了388个农村优质项目,推介项目交易规模约49.84亿元,涵盖乡村文旅、生态农业等领域。

  为进一步盘活农村优质资源,成都都市圈联动全国发布了农村产权项目机会清单。据悉,此次发布的农村优质机会清单项目共676个,其中农村资产资源项目338个、农产品项目322个、粮油(肉类)项目16个,交易总规模达86.08亿元,涵盖乡村文旅、生态农业、民宿集群、文旅开发、农产品加工、种植业、商业经营、仓储物流等多个项目类型,为全国投资者提供了广阔的投资空间,也为乡村振兴注入强大动力。

  农村优质项目机会清单发布后,现场举行了项目客户签约仪式,成都、北京、沈阳、吉林农交所分别组织已达成合作意向的项目客户上台签约,标志着一系列优质项目即将落地实施,为乡村振兴带来实质性进展。

  2025成都都市圈“农家乐乐万家”厨艺大赛决赛作为本次活动的重头戏,吸引了众多目光。比赛分为经典菜、当家菜、创意菜三轮,来自成都市、德阳市、眉山市、资阳市的12支参赛队伍以城市为单位分为4组,每组6人,他们身怀绝技,各展风采,用精湛的厨艺将川菜的“一菜一格、百菜百味”展现得淋漓尽致。

  “宫保鸡丁”作为四川传统名菜,在第一轮经典菜比拼中,就以此为题要求选手们都炒制一份“宫保鸡丁”,同题pk。“很多选手不仅保留了传统的精髓,还融入了现代的创意,不仅色香味俱全,更在传统的基础上进行了创新,加入了当地的特色食材,展现了川菜的传承与创新。”评委们纷纷赞不绝口。

  第二轮当家菜比拼,选手们展示了各自家乡的特色菜肴。来自眉山市的选手带来了一道“老坛泡菜烧翘壳”,选用眉山黑龙滩自然生长的翘壳鱼,搭配当地老坛泡菜制作,鱼肉鲜嫩入味,泡菜酸爽开胃,凸显川菜鲜香酸辣的独特风味,赢得了观众和评委的一致好评。选手在介绍这道菜时提到,眉山被称为“中国泡菜之乡”,其泡菜制作工艺历史悠久,泡菜坛子常被视为传家宝。当地人擅长用泡菜入菜,如泡豇豆、仔姜等食材常用于提升菜肴风味。

  “广汉大刀回锅肉”是来自德阳市选手的当家菜。他介绍说,这是承载着60万+份食客认可的“川味名片”,精心挑选了四川大山粮食喂养的猪二刀肉,出锅的回锅肉油亮红润,蒜苗翠绿点缀,香气瞬间弥漫开来。虽大块,入口时,肥肉肥而不腻、入口即化,瘦肉嫩而不绵、嚼有肉香,酱汁裹着每一丝肉纤维,咸香中带着微甜,肉质化渣、配上香酥锅盔同时入口,口感堪称一绝。

  吴名烧鸡是资阳市安岳县的传统特色美食,融合麻辣与清香口味,同样享有“川菜名菜”荣誉。来自资阳的选手说,他们的烧鸡选用当地农家土鸡,肉质紧致鲜美。经过特色调味,用自制豆瓣酱搭配小海椒、大海椒、泡椒和仔姜,让麻辣鲜香层次更加丰富。

  在最后一轮创意菜比拼中,选手们充分发挥想象力,将川菜的传统技艺与现代创意相结合,创造出一道道令人惊叹的菜品。来自成都市的选手带来了一道“橘香脆皮牛肉”抓住了专业评委和现场观众的心。选手介绍说,这是以蒲江县西来镇的山水灵秀为纸、土地风物为墨,绘就一幅融合乡土情怀与烹饪智慧的味觉画卷。“原材料取自蒲江盛夏枝头的鲜甜夏橙,饱满莹润、香气清冽。牛肉的脆皮焦香与橙香在高温中碰撞,形成令人惊艳的味觉冲击。”

  比赛中还设置有互动环节,观众们纷纷化身成为“观察团”,现场品尝选手们的菜品,增加比赛趣味性,让观众更亲近川菜文化,感受川菜魅力。

  “这次活动不仅是一场简单的厨艺比赛,更是一次文化的深度交融。”现场观众表示,川菜作为中国八大菜系之一,以其独特的麻辣鲜香著称于世。此次活动通过厨艺大赛的形式,将川菜的精髓展现得淋漓尽致,同时也将成都都市圈的乡村文化、民俗风情融入其中,让我们在品尝美食的同时,也能感受到浓郁的文化氛围。

  从传统与创新、技艺与呈现、情感与人文等多个维度进行考量,从味道、口感、创意等方面进行评价,从文化传承、地方特色等角度进行了深入分析。经过激烈比拼,最终,青玺宴茶文化餐厅、吴名烧鸡、德元楼餐饮获得本次比赛的前三名。



  成都都市圈是国家级都市圈,包括成都市、德阳市、眉山市、资阳市四个城市。四市梳理出132个景点、258个农家乐、313道美食串珠成链,推出20条精品旅游线路,让大家全面深入了解成都都市圈生态之美与文脉之韵……活动期间,四川省推进成德眉资同城化发展领导小组办公室专职副主任白帆还发布了成都都市圈乡村精品旅游线路,为观众呈现了成都都市圈乡村旅游的独特魅力,邀请大家走进成都都市圈,体验乡村美景与美食。

  “这些乡村美景四时不同,春日踏青看花,您可以去花舞人间、中国玫瑰谷、天府花溪景区,开启田园花海浪漫赏花之旅,感受花海如潮。夏天避暑寻幽,您可以去七里坪旅游度假区、瓦屋山、钟鼎寺—红峡谷景区,走近大自然天然氧吧,享受丝丝凉意。秋季采果摘金,您可以去稻香渔歌农业公园、永丰村、四季果香旅游景区,欣赏金黄与火红交织的最美画卷,体验亲手采摘瓜果的丰收之喜。冬日玩雪沐泉,您可以去西岭雪山、麓棠温泉度假区、水龙灵温泉度假村,融入冰雪与热泉交织的童话世界,独享雪花落肩头、温泉浸全身的奇妙感官体验。”此外,成都、德阳、眉山、资阳四市也分别推介了相关文旅资源,进一步推动了成都都市圈文旅产业的融合发展。

  此次大赛不仅是一次地方特色菜品的展示,也是对四川美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的体现。赛场内,大厨们将以刀工火候演绎川味百变;赛场外,成德眉资四市特色农产品、酒品展区同步亮相,汇聚四城地道风物,让每一位到场者既能见证厨艺巅峰对决,也能沉浸式感受川蜀大地的物产之美。

  现场不仅有成都的陈香佳酿与自然珍品,德阳的非遗好物,还有眉山的东坡雅味,资阳的柠檬创意。其中,成都展区以酒品与农产品为核心,“成都”与“成都2300”两款陈香型白酒均曾荣获国际大金奖。青白江沙参、金堂羊肚菌、温江肥儿粉和都江堰猕猴桃等国家地理标志产品,尽显“天府之国”的物产丰饶。德阳展区汇聚经典与非遗,包括八大名酒剑南春、占据国产半壁江山的什邡雪茄、融合神秘与潮流的三星堆文创,以及中江挂面、潺亭咸鹅蛋等多款非遗美食。眉山展区弥漫“东坡文化”韵味,重现古法蜜酒“醉月苏”,推出年轻化的威兰特果小酒,更有东坡大米、东坡肘子及龙眼酥等传承东坡饮食精髓的产品。资阳展区主打“柠檬”创意,推出柠檬精酿啤酒和荣获殊荣的乐至极桑紫酒,此外,临江寺豆瓣、乐至藕粉等老字号与地理标志产品也展现了传统风味。

  “此次活动通过发布农村优质资源、厨艺大赛决赛以及乡村旅游展示等多元形式,成功搭建了一个集投资、文化、旅游、美食于一体的综合性平台,不仅展示成都都市圈丰富的乡村资源和独特的文化魅力,更为全国乡村振兴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四川省推进成德眉资同城化发展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人表示,未来,成都都市圈将继续秉持“先家家乐乐,才能乐乐家家”的理念,持续推动乡村产业融合发展,深化成德眉资同城化合作,吸引更多人才、资金、技术等要素向乡村汇聚,让乡村真正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让乡村振兴的美好愿景在成都都市圈这片土地上不断绽放光彩。

  (图片来自主办单位)

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本网或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新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本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联系方式: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采编部 电话:+86-28-629387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