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新闻网

首页 > shouye > 中新网四川

成都市郫都区:从“微”处落笔 推动“家门口的幸福”升级
2025年11月06日 11:13 来源:中新网四川 编辑:曹惠君

  中新网四川新闻11月6日电 (何曼青)城市交通的顺畅度,是衡量市民幸福感与城市治理水平的重要标尺。今年以来,成都市郫都区综合执法局秉持“一点一策”核心思路,紧盯群众反映集中的拥堵节点与安全隐患,精准启动11个交通治理项目,从信号灯科学增设到车道功能优化重构,从人行道精细升级到配套设施逐步完善,用精细化治理“绣”出道路通畅,让市民出行从“堵心”变“顺心”。

  交通拥堵的“病根”,往往藏在路口的细微交互里。和平街与文信路交叉口,是郫都早高峰的典型拥堵点。每到上班时段,和平街北进口左转至文信路的车流,与文信路直行车辆频繁交织,通行效率大打折扣。

施工现场。郫都区融媒体中心供图

  “我们没有搞大规模施工,而是从‘信号与标线’两个关键处破题。”区综合执法局市政公用设施管护中心工作人员艾定强介绍道,项目在路口新增3处车行信号灯与6处人行信号灯,通过精准调控不同方向车流、人流的通行节奏,避免“抢道”冲突;同时,重新规划地面标线,增设人行横道线,并配套增加1处信号控制机箱。

  据了解,该项目于10月28日进场施工,预计11月20日完工,改造后左转与直行车辆将实现“各行其道、有序通行”,行人过街也有了明确指引,曾经的“拥堵路口”即将变身高效便捷的“有序通道”。

  除了日常通勤拥堵,节假日交通压力与交叉口交通问题,也是郫都交通微治理的重点。

  郫花路东进口右转至太清路的路段,每到节假日就会因车流量激增陷入拥堵。为解决这一“节假日专属痛点”,区综合执法局从“车道功能优化”入手,将郫花路东进口约3米宽、60米长的现状人行道改造为非机动车道,原有的非机动车道则升级为车行道,专门供右转车辆通行;同时,在改造范围内侧利用公园绿地新建180平方米人行道,与原有道路无缝衔接,保障行人安全舒适通行。

  望丛中路与红瓦街交叉口的治理,则体现了“双向发力、多痛点同治”的思路。此前,该路口北进口从红瓦街右转至望丛中路的车流,因受直行排队车辆阻挡常常“打结”,南进口同样缺乏专用右转车道,拥堵问题突出,给市民出行带来诸多不便。

  “我们针对性采取‘两侧切除、同步改造’方案,在北进口切除3米宽、70米长的现状人行道,在南进口切除2米宽、70米长的侧分带,分别改造为右转专用车道,从两侧同时破解右转拥堵难题。”区综合执法局项目现场负责人涂卫东介绍,为进一步提升效率,还在望丛中路方向增设左转待行区,让左转车辆提前进入待行区域,有效减少路口占用时间。

施工现场。郫都区融媒体中心供图

  复合型交通难题往往涉及多类问题交织,治理难度更大,也是郫都交通微治理中需要重点突破的“硬骨头”。通过系统化、智能化的“精准策”,郫都成功为多个“病症复杂”的路口开出“对症药方”。

  以正义路与海霸王路交叉口为例,正义路西进口无右转车道,导致右转车流“卡壳”;沿线路口转弯半径过小,车辆进出受阻;左转车辆还常常影响直行通行——多重问题叠加,让这里成为市民反映最强烈的拥堵点。

  针对这一“复合型拥堵”,区综合执法局量身定制“系统改造、多症同治”方案。“在正义路西侧进口道,切除5.5米宽、约130米长的现状人行道,改造为机非混行车道,并局部新建70平方米人行道,保障行人安全。”项目负责人宋跃平介绍道,同时,扩大沿线路口转弯半径,在交叉口增设直行待行区,在沿路世茂云璟小区处新增机动车、行人信号灯。

  从“堵点”到“通途”,郫都的交通微治理没有轰轰烈烈的大工程,却以“绣花般”的精细功夫,逐个破解市民急难愁盼的出行问题。未来,郫都将继续深化“一点一策”的治理模式,聚焦更多交通细节,让城市道路更顺畅、市民出行更舒心。(完)

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本网或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新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本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联系方式: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采编部 电话:+86-28-629387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