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四川新闻11月18日电 冬日清晨六点,海拔2600米的会东县堵格镇团圆村山林还笼罩在雾气中,“松露猎人”管先科和曹世宝背着书包、手持小锄,走向那片熟悉的松林。但今天的采挖,已不同于往日。
1992年12月,一位德国朋友带着一块黑黢黢的“土块”在会东县找到了时年不到三十岁的杨远朝。带着几分好奇,他带着几个弟兄爬上老水泥厂后山的松林坡地,凭着描述的“散发特殊气味的块菌”,竟挖出近4斤松露。
“老外当场掏出两张百元大钞,那时我一个月工资不过几十元!”这场意外收获,成为会东松露产业的起点。如今已61岁的杨远朝坐在堆满干燥松露的仓库里,眼神中透着感慨:“我是会东第一个靠松露吃饭的人,三十多年来,我见证了整个产业的起伏。
产业初兴,从“无名土块”到“地下黑钻石”
在会东县,松露被称为“无娘藤”或“猪拱菌”。作为一种珍稀食用菌,松露与鹅肝、鱼子酱并称为“世界三大顶级美食”,被誉为“厨房里的黑钻石”。
会东县是中国松露最早发现地。上世纪90年代,会东县发现松露,而且分布有10多个品种,以黑松露、夏松露、白松露、蜗牛松露为主要品种,全县适宜生长面积80多万亩。
上世纪90年代,会东松露的年产量曾高达180多吨。随着国际市场需求的增长,松露价格从最初的每公斤几元钱一路飙升至几百甚至上千元,暴涨近百倍。
会东黑松露于1994年10月首次销售到法国、意大利、德国等国家和地区。“会东松露在国际市场上长期受到追捧,价格居高不下,鲜松露售价高达500-1500欧元/公斤。”会东县林业和草原局相关负责人介绍。
产业转型,从资源保护到科学规划
随着松露产业的发展,如何实现资源保护与可持续利用成为重要课题。对于科学采挖,四川省食用菌研究所李小林博士建议推行“四条硬杠杠”:成熟采收、以犬寻菇、回填轮采、生境养护,避免“耙地式”采挖对菌丝的破坏。
2015年,会东县出台了《关于依法保护松露资源促进产业发展农民增收的决定》,对松露的采集时间、大小等进行了规范。2018年,县政府进一步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松露资源保护工作的通告》,规定每年3月1日至9月30日为松露资源休养期。休养期内,全县范围内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从事新鲜松露采挖、购销和加工等活动,禁止采挖直径小于1厘米的未成熟松露。
这些措施旨在遏制松露资源面临的不良态势,实现科学采收。为落实保护措施,会东县建立了300多人的巡山员队伍,这些巡山员负责查看是否有人提前挖松露,一旦发现违规采挖便向林业等部门报告。
科技赋能,从传统采挖到“林下育菌”
近年来,会东县以科技为引擎,推动松露产业向可持续发展转型。
会东县引进企业,依托松露研发中心,打造林下珍稀食用菌仿生种植示范基地,建立了林下经济科技示范园。同时,与科研机构合作,研发适合当地气候条件的菌种和栽培技术。
科技支撑带来了采挖方式的革新。会东高川天源农业科技有限公司通过对采掘技术的研究和宣传培训,建立科技示范村,充分保护了松露自然生态环境,使示范区内的土壤、植被得到修复。
通过保育促繁工作,松露的采挖时间从原来的7月、8月延后到11月份,这样使松露充分成熟形成孢子散落在土壤里,种子得以延续不会灭绝。同时,改变不科学采挖方式,使松露孢子与宿主植物华山松的根系充分结合,增加了松露菇蕾的形成达到增产的效果。
人工培育,从自然生长到科学干预
松露人工培育技术的研究为产业发展带来了新的希望。
2025年7月,在鲹鱼河镇的松露农业科技园区内,一种“林下育珍菌”的新模式正稳步推进。技术人员将已接种松露菌丝的华山松幼苗栽入林间,罩上透气防虫的保护罩。“这相当于给松露‘安家’。”
这种模式通过人工接种确保菌根结合效率,使生长周期缩短至3-5年,亩产提升约10公斤。人工培育技术的突破为会东松露产业带来了新的希望。目前,会东松露菌根生苗迎来规模化试种首年,计划在鲹鱼河镇、铁柳镇种植700亩。这种“感染法”通过人工接种感染无菌树苗,待菌丝与树苗充分结合后,再将感染好的块菌树苗移植至林地造林,大大提高了种植效率。
产业融合,从单一采挖到全链发展
会东松露产业不再局限于初级产品的采挖和销售,而是向全产业链延伸。
会东县引入加工企业,对松露进行深加工,开发出一系列深受市场欢迎的林特产品。同时,依托林下经济种植基地,打造了一批集种植、观光、体验、科普于一体的森林康养基地。
在销售环节,会东县积极发展冷链物流和电商,建设冷链仓储设施,携手各大电商平台,让松露等特色林产品摆上各地消费者的餐桌。
品牌建设也是产业发展的重要一环。“会东松露”已获得市场认可。会东县被授予“中华松露第一县”称号,品牌价值不断提升。会东县还通过举办“黑山羊·黑松露”美食文化节等系列活动,推广松露美食文化。在厨师的精湛技艺下,黑松露可以做成松露蒸蛋、清炒松露、松露羊肉煲等多种美食,极大地丰富了松露的消费场景。
会东松露产业三十年发展的核心启示在于:自然资源的价值最大化,不在于竭泽而渔的短期收益,而在于科学保护与可持续利用的平衡。通过规范采集、科学种植和产业融合,这个曾经的“地下黑钻石”正在焕发新的光彩,照亮乡村振兴之路。(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