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新闻网

首页 > shouye > 中新网四川

成都京东方医院:多学科协同攻坚 成功切除复杂纵隔肿瘤
2025年11月19日 15:40 来源:中新网四川 编辑:曹惠君

  中新网四川新闻11月19日电(陈默) 成都京东方医院手术室里,一场跨越心胸与神经外科的7小时“立体攻坚战”惊险落幕——医生们精准“拆弹”前纵隔、后纵隔及胸2-3椎管内三处顽固病灶。术后仅一周,患者兰先生便顺利康复出院,各项功能完好如初,重拾正常生活节奏。

  “手术很顺利,目前患者生命体征平稳。”傍晚,成都京东方医院手术室门缓缓打开,主刀医生秦昌龙摘下口罩,声音疲惫却坚定。历时7小时,心胸外科与神经外科跨学科联手,为56岁兰先生成功切除前纵隔、后纵隔及胸2-3椎管内三处病灶。术中三次精准转换体位,两学科无缝衔接,攻克了这场解剖复杂、风险叠加的“立体式”肿瘤切除难题。

  三个月前,兰先生因胸部不适、肺部感染于我院就诊,胸部增强CT提示:胸2/3左侧椎间孔区域为神经源性肿瘤,前纵隔倾向胸腺瘤。更棘手的是,他合并原发性高血压、2型糖尿病及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基础疾病让手术风险难度倍增。我院随即展开MDT多学科讨论,制定了手术方案,并进行了肺部感染的治疗和术前准备工作。

  “前纵隔肿瘤紧邻大血管,后纵隔及椎管内肿瘤缠绕神经根,跨域胸腔与椎管,单一学科无法完整切除。”术前多学科会诊中,心胸外科乔军选主任、魏秀波副主任医师、秦昌龙主诊医师和神经外科王利强主任医师、王晓彬主治医师带领团队明确方案:神经外科攻克椎管内“深水区”,心胸外科接力切除胸腔肿瘤,麻醉团队保障体位变换安全,三方协同攻坚。正如乔军选主任解读,该病例以“双科协同、双灶高危、三体位变换”为核心挑战:双纵隔肿瘤分别毗邻脊髓(操作不慎易致瘫痪)与大血管(需精细操作防大出血),全麻带管状态下的三次体位变换更是高风险环节,全程考验多学科协作精度,尽显医院综合实力。

  清晨8时,手术团队到位。9时40分,麻醉团队完成支气管麻醉,手术启动。“第一次体位——俯卧位,神经外科准备!”神经外科沿胸1-4棘突后正中切口分离,磨钻精准磨除胸2-3部分棘突与椎板,显露血供丰富的包膜肿瘤。“小心保护神经!”秦昌龙叮嘱中,团队细致剥离粘连,结扎血管后将肿瘤推入胸腔,止血置管。10时30分,椎管内病灶切除完毕。

  “变换体位——右侧卧位,切换胸腔镜!”麻醉团队监测生命体征,配合平稳翻转患者。心胸外科随即上阵,经右侧腋前线操作孔探查:后上纵隔直径约5厘米肿瘤紧邻胸膜。游离、止血,团队沿包膜精准分离,与神外椎间孔隧道完美“会师”,完整取出肿物。

  午后1时,体位调整为平卧位。胸骨正中切口下,主动脉弓旁胸腺瘤清晰可见。“先游离血管再剥肿瘤!”秦昌龙小心分离粘连,将4×4厘米胸腺瘤及全胸腺、脂肪组织完整取出。16时38分,手术结束,全程出血仅400毫升,未输血,患者平稳转入ICU观察。

  从事纵隔肿瘤诊疗近十余年,秦昌龙医师累计参与完成数百例手术,术式覆盖各类纵隔病变。“难点在于三次体位变换的麻醉衔接,以及两学科术式无缝切换。”他坦言,术前反复推演流程、术中精准把控细节,才让这场“多学科接力赛”跑得稳、跑得准。

  纵隔肿瘤跨域胸腔与椎管,既需突破解剖限制,更需打破学科壁垒。此次手术中,神经外科与心胸外科“接力配合”、麻醉团队“生命护航”,不仅为患者打通一体化诊疗通路,更印证了多学科协作的核心价值——不是“独舞”,而是“交响乐”,每一环精准配合都是破题关键。目前,兰先生恢复良好,各项功能均无异常,术后仅一周就康复出院。(完)

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本网或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新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本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联系方式: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采编部 电话:+86-28-62938795